九味书屋丨百年党史·天天学习—— 贵州地下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四)
(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1938年2月,中共毕节县工委建立后,除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培养入党对象,发展党的组织外,主要抓了两件事:第一,利用1937年6月开办的“群益书店”作为宣传阵地,购进和销售了大批进步书刊,如《列宁选集》《鲁迅全集》《论持久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新华日报》等。
书店由于得到了省工委和贵阳“生活书店”的支持,每次进货都优先购得很多畅销书,这些书不但在较为偏僻的毕节畅销,书店还以发行教科书为名,将这些进步书籍、报纸推销到毕节地区各县和云南的镇雄、昭通等地,既扩大了销售渠道,增加了书店收益,更重要的是使马列主义和我党的抗日主张得到了广泛地传播,这对地处西南边陲,国民党势力控制较为严密的贵州,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毕节来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
第二,1938年秋,国民党第八补训团政治处驻毕节,县工委促其成立了“孩子剧团”,并利用该剧团到大定、黔西等地沿途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抗日节目,张贴标语、漫画,散发传单,大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8年12月,“群益书店”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毕节县的注意,经常派特务到书店进行监视,检查书报。为防止敌人的进一步破坏,根据省工委指示,县工委书记邱在先转移大定,王芸生接任县工委书记,继续开展党的工作,组织“读书会”,开办学校,对群众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组织学习马列著作,培养进步青年,使不少人后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1941年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王芸生等县工委委员和邱在陵等党员及进步积极分子相继被捕,中共毕节县工委遭到严重破坏,停止了活动。
1938年4月,中共遵义县委在杨天源、谢树中等人的积极努力下恢复,杨天源任县委书记,谢树中任副书记。县委首先同国民党遵义当局展开争夺青年知识分子的斗争,决定派谢树中、傅邦瑞打入国民党遵义县党部组织的“青年抗日救国会”,团结爱国青年,加强我党对“青抗"的领导,把国民党控制的“青抗”争取、改造过来。通过地下党组织的号召和发动,在进步教师潘名挥等的支持下,一些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到“青抗”的工作中来,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情,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培养和发展了一批骨干分子和党员,从1938年到1940年,中共遵义县委先后发展了20名党员,壮大了组织力量。
1939年冬至1940年春,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贵州当局大肆破坏中共组织,抓捕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省工委遂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省工委书记邓止戈转移途中离开桐梓时,派隐蔽在桐梓的地下党员赵促成去遵义,同隐蔽在遵义的地下党员陈光型、李绰然、唐贵等接上组织关系,李绰然以省工委名义组建了中共黔北特区委,李绰然任书记。
中共黔北特区委的主要任务是联络遵义、桐梓、仁怀、湄潭、金沙、思南等地的党组织,疏散隐蔽干部,筹集活动经费,转送《新华日报》等,负责领导黔北各县党组织开展活动。由于此时仍处在疏散隐蔽时期,黔北特区委的人员大都转移他地,陈光型根据省工委指示去思南,因此时思南地下党组织遭破坏,旋即返回遵义时留在湄潭;李绰然转移至老家湄潭隐蔽;赵促成则转移到仁怀。黔北特区委实际只有唐贵一人活动在遵义与贵阳之间。1941年3月,唐贵调任中共贵阳县委书记,同年8月及次年3月,李绰然、赵促成相继被捕叛变,至此,中共黔北特区委活动终止,组织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