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致富先修路 | 民航贵州监管局帮扶加宜村纪实

大健康事业部 | 2024-04-12 17:03

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坐落于月亮山腹地,孔明山脚下,是一个苗族、水族聚居的美丽村寨,有原始森林1万余亩,成林楠竹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加宜村平均海拔826米,具有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等特点,年平均气温约17.3℃,年降雨量约1277毫米。加宜村民族文化丰富,苗年、吃新节等苗族传统节日,群众会组织起来吃长桌宴、吹芦笙、跳民族舞蹈。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造纸、纺线、织布、染布、苗绣等文化遗产。加宜村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1930年6月,红七军进驻榕江,同年4月,他们途经加宜老寨。在此期间,加宜村的钟德丘(原名钟故江)积极前往从江加牙接应红七军,引导他们顺利抵达加宜老寨。加宜村的村民们纷纷伸出援手,主动帮助红军搬运设备、挑担行囊,并投入修桥补路的工作。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的大苗山区,军民之间展现出了深厚的情谊,如同家人般的亲密无间。红军在加宜村期间,还挖掘了四口井,并为村民修建了一座桥梁,这些设施至今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红军井”和“红军桥”。这段感人的红色故事在村民中代代相传,始终铭记于心。

自脱贫攻坚以来,加宜村就是重要的主战场。2019年,民航贵州监管局接到任务,对口帮扶加宜村,至此与这个美丽而又有历史底蕴的苗寨结下了战友般的情谊。民航贵州监管局党委决定派出精锐力量出战,将党办胡永刚同志派驻到加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胡永刚书记来到加宜村,看到加宜老寨房屋构造独特,民宅紧密排列,与远方的梯田、云雾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瑰丽的风景画。但他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加宜苗寨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住房和道路建设短板是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于是他把修路帮扶的想法汇报给了局长王青山。王局长非常支持,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帮助加宜村修建通组路、串户路。资金到位了,但怎么修这条路又成了问题。10多年前,加宜村老支书钟承山带领全村群众用炸药、铁锹修通了加宜村去往乡政府的唯一一条路。这一次,驻村干部商量还是沿用这个办法,用协调的资金购买原材料,采取群众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修路。

半年的时间,胡永刚和村支两委组织全村群众修建完成通组路1700米、串户路7700米、路边排水沟4800米。基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但,这仅仅是民航贵州监管局帮助加宜村修路的序幕······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胡永刚驻村期满。在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他在组织干部群众修路的同时,通过抓党支部建设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多渠道促群众就业提升收入,结合当地优势闯新路发展农村产业。2020年10月,加宜村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胡永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民航贵州监管局党委决定继续选派精锐力量出战,将行办孟光恒同志派到加宜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

加宜村一年四季雨水充沛,梯田层峦叠嶂,脱贫攻坚期间,种植金钩藤、草珊瑚、板蓝根等中药材上千亩。但是由于年轻人不断外出务工,留守的农民年龄增大,加宜村耕地、中药产业撂荒情况越来越多。因为加宜村大部分撂荒农田和中药产业都在偏僻的山林陡坡中,农民只身行走都极为不便,更别提使用机械化设备。因此那些田地慢慢地变成谁都不愿意耕种管护的荒地。经过深入调研,孟光恒与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达成共识,认为修建一条产业路是连接这些荒地与主干道的关键。此举不仅能大幅提升村民的耕作效率,提高中药材种植与管护水平,更能将这些荒地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农田,为加宜村乡村旅游提供观光的风景。为此,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决定启动修路计划。他们深入各山头进行详细勘察,并与县农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紧密沟通,确保修路方案的可行性。孟光恒的设想得到了民航贵州监管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与省发改委协调后,最终确定了加宜村修建产业路的方案。方案获得批准后,乡政府决定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将项目委托给村集体实施,并派遣驻村干部现场指导,全程监督项目实施过程。由村集体成立公司将负责项目承接,与村民签订用工合同,采购施工材料,并负责财务管理。由村委会积极动员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家门口就业。

资金获得批准后,孟光恒产生了一些顾虑。鉴于当地劳动力薪酬已达到每天200元以上,而本次以工代赈项目的薪酬标准为每天150元,他担心这可能降低群众的参与意愿。然而,他的疑虑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对于群众而言,修建家乡的道路是他们最为支持的事业。村支两委与群众早已对修建产业路抱有共识,只是由于资金短缺而未能付诸实践。如今,专项资金的到位,使得群众对参与项目的热情高涨,即便薪酬低,他们依然愿意积极参与。面对群众踊跃参与、排班满员的情况,孟光恒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喜悦。

修产业路比修串户路要难,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力,管理也要相应跟上。群众早上来到工地干活,中午就在工地吃饭,吃完饭接着干,一干就是一天。为了解决午餐问题,最初是群众自己带饭带到工地。梁厚波是计划乡人民政府派驻加宜村指导以工代赈项目的驻村干部。他看到群众中午的就餐方式,觉得还是不够方便。为了解决群众的午餐问题,他在工地上建起了流动食堂,工地搬到哪里,流动食堂就跟随到哪里,梁厚波也成了工地的厨师。有了工地流动食堂,群众干活的意愿更高了,做工的干劲更足了。这样下来,工人效率提高了,劳务费用也节省了不少,省下的钱买了更多的施工建材,修成的路比原有计划更宽更长。加宜村老村长辛老写是一名老党员,每当遇到工程需要垫资的时候,他总是先用自己的钱来解决燃眉之急,到现在还有几万块钱没有向他兑付,可是他从未因此而埋怨,他始终将公众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前面。

在乡级管理+村级实施+群众参与的模式之下,两年间,加宜村高质量完成产业路修建 6.5公里。昔日的荒地,如今已蜕变为生机勃勃的水田。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一汪汪水田宛如明珠镶嵌,稻田中的水面反射出鱼鳞般的光泽,熠熠生辉。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美丽而壮观。曾有民众建议将民航贵州监管局帮助争取,并由驻村工作队指导实施的产业路命名为“青山路”。对此,局长王青山婉拒了这个提议,他表示为加宜村少数民族群众办点实事,是帮扶单位应该担负起的政治责任。这条路的建成,并非单凭一人之力,而是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广大群众的辛勤付出。

村集体的精心组织和实施,不仅积累了宝贵的项目施工经验,还发掘了一批具备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包括技术储备丰富的建筑能手和具备领导才能的带班班长。同时,项目也为许多勤劳但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村寨的繁荣和稳定。以工代赈作为一种有效的帮扶措施,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

经过几年的努力,加宜村的梯田景观愈发秀美,村民的思想观念亦日趋开放。为打造旅游示范村,加宜村巧妙地将红色文化、民族特色与自然梯田风光相结合,展现出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加宜村成功引进了高端民宿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2023年,民航贵州监管局继续协调资金帮助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协同计划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加宜村实施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此项目的建设不仅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将为加宜村吸引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自民航贵州监管局对加宜村实施帮扶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1500万元的资金,通过直接投资、协调资金投资、消费帮扶以及爱心捐赠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了加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促进加宜村年轻人的就业,民航贵州监管局先后帮助4人实现就业,为当地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023年,孟光恒圆满完成了两年的驻村任务。他和胡永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所修建的通组路、串户路、产业道路,成为了民航贵州监管局与加宜村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

民航贵州监管局在加宜村的修路行动仍在持续进行,加宜村迎来了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周博韬,他秉承前两任第一书记的优良传统,勤奋务实,恪尽职守,为加宜村的美好未来而打拼。他们修建的不仅是一条连接村民的通组路、串户路、产业路,更是一条促进民族团结,引领加宜村这个少数民族村寨走向乡村振兴的光明之路。

通讯员:中国民用航空贵州安全监督管理局 周博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