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贵博!以国宝孤本为“引”,探宋代“高富帅雅”
以国宝级孤本真迹为引线,在150余件套文物的“烘托助力”下,你将探析流传千年的北宋风韵。1月21日至4月10日,《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亮相贵州省博物馆6号展厅,观众可免费观展。

《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亮相贵州省博物馆
一物
以孤本真迹为“引”,探宋代文人之“雅”
如果要用现代词汇介绍北宋名臣韩琦,那一定是“高富帅雅”。
如果要以“一物”解读韩琦,那一定是这件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且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韩琦流存于今的唯一法书《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全卷纵30.9厘米,横867.5 厘米
“这是《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自贵博建馆以来,第三次陈列亮相。”《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策展人、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恒告诉记者,展览以韩琦孤本真迹为“引”,通过品人、读贴、赏文三部分,带观众多角度解析韩琦,探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代文人之“雅”。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中的《信宿帖》
与国宝级孤本共同出库“参演”的,还有由贵博馆藏150余件文物组成的“烘托组”。
“本次展出的藏品均是贵博馆藏,70%以上都是首次展出。包含宋代瓷器、石刻、铜镜,以及后世反映宋代文化的名人书画、碑刻拓片、古籍版本等几大类。”刘恒表示,在“赏帖”部分,观众还可以一睹馆藏康熙和乾隆御笔真迹。

乾隆真迹《弘历行书缂丝屏》
从“高富帅雅”的韩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到韩琦“朋友圈”长什么样;从宋代文人是如何为人处世,到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多让人“羡慕嫉妒”,展览以“一物”为中心进行多角度解析,让观众以文物为线索,探析与韩琦及其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的风雅生活与精神旨趣。

观众穿行在展厅内,品人,读帖,赏文
一书
以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解读国宝密码
在全卷连跋通长867.5厘米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里,有多少你未曾听过的“冷知识”?
书信札内,一封韩琦写给大文豪欧阳修感谢信,细微之处有着怎样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策展人刘恒向首批观众进行讲解
自2017年起,刘恒对《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进行深入研究,在贵博几代书画专家研究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流藏的梳理、人物的考证、版本的校勘、书法艺术评析及文物本体性质的考察等。通过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考证、破译书信札里每一个细微之处。

刘恒用4年时间,探析《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1年8月,刘恒所撰写的《黄花晚香——<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研究》出版。这是迄今为止,这件国宝孤本最新、最全面的研究成果。
进入文献中追查,挖掘连带信息,揭示不为人知的信息。在该书序言中,贵州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朱良津认为,该书围绕这件信札进行前所未有的资料挖掘,丰富的资料以及认识的深入,不仅是研究工作的提升,更为博物馆展览陈列、更深入地向大众诠释这件国宝级文物提供了坚实保证。“如此多角度地区深入研究一件文物,并形成专著,这在贵州省博物馆的历史上当属首例,有着不言而喻的起始意义和引领作用。”

观众走进展厅,感受北宋风韵
一展
以研究为基础,实现多种转化
将研究成果进行大众化转译,进而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博IP,展览,既是最好的呈现方式,也是博物馆运营最核心的文化产品和竞争力。
“‘一物一书一展’,这是贵博首个践行全新理念的原创展。”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告诉记者,基于馆藏文物,完成从文物资源转换为研究资源,进而再转换为展览资源,最后实现社会影响的转换,该展开启了贵博临展新范式。

开展当天,吸引千余位观众进展一睹“国宝孤本”真容
对外,好的展览要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对内,好的展览要拥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突破性成果。
“研究,是灵魂,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对此,李飞认为,以一件“明星文物”为中心,以一组文物去烘托,对展览主题进行全方位地展示和阐释,深挖文物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该展策展团队年龄涵盖至“60至90后”,展现融入了不少“微信朋友圈”等现代元素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物,一书,一展,以及一系列转化,是贵博展览的新尝试,也将成为未来展览的新常态。我们鼓励策展人基于馆藏而又不局限于馆藏,打开眼界,深入研究,出版专著,推出展览,最大限度挖掘文物内涵,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李飞表示,在2022年,贵博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并试水数字艺术,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观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同时,提升馆藏资源研究、阐释、展示能力,探索博物馆+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应腾 实习生 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