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野生菌上市 尝鲜要谨慎
连日来雨水增加,给野生菌提供了优良的生长条件。近日,记者在铜仁碧江城区农贸市场看到,大量的野生菌上市售卖,很多市民正忙着挑选,购买尝鲜。
一眼望去,大量的野生菌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一筐筐、一袋袋整齐摆放好的野生菌新鲜诱人,种类齐全,尤其是头戴黄澄澄菌帽的枞树菌散发出浓郁的特殊香味,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咨询价格。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售价,商家会按照枞树菌的鲜嫩程度进行分装售卖,价格在每斤20-28元之间。因野生菌独特的口感、鲜香的味道、较高的营养价值,引得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络不绝,大家纷纷购买尝鲜。
在此,记者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购买或自行采摘野生菌时,不要采摘和食用不常见或不熟悉的野生菌,烹饪过程中必定做熟方可食用,避免误采误食导致毒蘑菇中毒。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应立即拨打120, 及时就诊。
接下来,小编就教你如何辨别有毒的野生菌
1、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有疙瘩、红斑、沟托和沟裂,柄上有环和托。
一般的毒菌摘断后有浆汁液流出(奶浆菌除外),味道刺鼻。
2、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用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做实验
变色实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会变成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实验:
将少量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野生菌中毒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误食有毒菌类
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受污染的野生菌
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野生菌中毒的表现是什么呢?
1、肠胃炎型
潜伏期10分钟到5、6个小时,常见两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错乱型
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肠胃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除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野生菌中毒的自救方法?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2.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3.让患者饮用少量的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 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吃菌应该注意
专家提示:
1.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煮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上煮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炒食。
像食用牛肝菌,最好办法就是先煮一下,把毒性降低,以降低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2. 吃常吃的菌,炒透再吃。
3. 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饮酒或少喝酒,有的野生菌无毒,但含有的某些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4. 食用后如感到不适,要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