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到过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里藏着“三鱼共首”文化故事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黎平肇兴侗寨考察时,参观了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2014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建成,被当地人称为“侗族文化博物馆”,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10多个展厅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进行集中呈现。
黎平县肇兴镇党委书记杨秀智向记者回忆起总书记在展厅时的场景,动情地说道“我给总书记介绍‘三鱼共首’图的时候,总书记就亲切地对我说,你衣服的图案是不是也是‘三鱼共首’图?我回答总书记说,我身上的服装的图案就是用侗族刺绣工艺,不同绣法完成的‘三鱼共首’,总书记说很好,很漂亮。”
“三鱼共首”是侗族的传统纹样,三条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条完整的鱼,三代表的是数量众多,鱼在侗寨代表的是多子多福的意思。这代表了侗族人民求同存异、大团结的生活状态和观念。
“三鱼共首”究竟有何特别?古朴纹样如何焕发新生?动静记者在侗寨找到了答案。
在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三鱼共首”的纹样随处可见。负责人陆勇妹告诉记者,用“三鱼共首”纹样设计的文创产品,非常畅销,设计在年轻人比较喜爱的T恤、帆布包、围巾上,售卖得非常好。
搞设计、出产品、建品牌。陆勇妹带着合作社里的200多名成员,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设计,开发了600多款文创产品,广东、江苏等地的订单不断。随着文旅流量的加持,合作社还增加了30多项研学项目,单是2024年,就接待了两万多人次前来打卡体验。
“挺好玩的,蜡染、扎染都有体验到,做出来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作品。”广东游客曾曼丽说。
合作社的研学老师陆港春也向记者介绍,每逢假期前来研学体验非遗的游客很多,最多一天能接待800多名游客,会有10多名研学老师。
“三鱼共首”里藏着的“团结”刻在侗族人民内心,也映衬出她们共赴乡村全面振兴的决心。11年来,陆勇妹带着1200多村民“守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在当地举办了40多期技艺培训。
一上午,村里10多名绣娘来到合作社领手绣订单。陆勇妹一边告诉她们订单需求一边给她们结账。
“一个月赚3000的有,肯定开心了。”“我们带小孩在这里读书,这里找事做,绣花也可以,开心的。 ”当谈及在家门口绣花赚钱,绣娘们高兴地和记者拉起家常。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陆勇妹
“总书记来了过后对我们这么的关心,我们绣娘群‘炸锅’了,大家聊到半夜,都说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我们手艺传承下去,没想到我们在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让民族文化能够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更符合市场大众化,接受度越来越广,又能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很开心,感觉非常值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