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谈杭州女子被害案对教育之启示

科教健康频道 | 2020-07-28 15:31

导读: 杭州女子被害案连日以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犯罪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这样的恶性事件,既可以减少直至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从学科研究上丰富内容。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接受专访,从教育角度谈了他的一些看法。

■当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成为全社会更多成员的一种普遍认识,一种行为自觉,恶人和恶事会因此减少。

■什么是智慧和幸福?……更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方法”。

■同情对方是情感维系之基,也是情感升华之要。

     2020年7月5日凌晨,杭州女子来某某在深睡中遭丈夫许某某毒手,被肢解分尸,毁尸灭迹。日前,此案被警方成功告破。网络上赞美警方高效破案的同时,也有多种其他声音。有认为“管好枕边人,当心你人头落地”。说得怪邪乎,怎么管?天天提心吊胆,防着自己被杀头,觉也睡不好,人心忧虑,长此以往,头没落地心有了毛病。再说,天天瞪着眼睛防人,也不正常啊。还有的说:婚内出轨,孽缘结恶果;始于相濡以沫,终于粉身碎骨;本想找个避风港,却进了化粪池……这貌似有理,但婚内出轨的多了,也没有几个是这下场呀;谁不想找避风的港湾呀,但最后进化粪池的寥寥;更有甚者,借此又掀起了一阵 “不婚不育保平安”的鼓噪……

     这些声音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理儿,但一琢磨就不对头了。以这样极端且极少的个别案例之“偏”,来概括某个方面的“全”,如“离婚的女人别再婚”“再婚男女当谨慎”“婚外恋下场必定该死”等,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导向上也容易给不明事理的人以误导。其实,从犯罪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这样的恶性事件,既可以减少直至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从学科研究上丰富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从教育角度谈谈看法。

     一是要加强人际关系教育。

     无论是家人、亲戚,或者同学、朋友,还是情侣、夫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一辈子都要面对的。处理好,一辈子幸之;处理不好,一生不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了高度概括,就是“八字方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总的看,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容易着眼于大的方面,这是对的;但容易忽视小的方面和具体操作。例如友善,什么叫友善?人与人之间怎样做才是友善?如果在对方言辞激烈、充满敌意下该怎样友善?夫妻若在财产问题上尖锐对立该怎样友善?等等。我坚信,没有天生的所谓“好人”和“坏人”,杀人犯也不是生下来就想杀人,在所有人接受教育、正常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将待人友善的观念渗透到孩子成长全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设计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使友善成为生命的基因。如此,孩子长大成人,方能不以打骂、讥讽和冷漠待人为乐,更不会有其它极端发生。

     当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成为全社会更多成员的一种普遍认识,一种行为自觉,恶人和恶事会因此减少。

     二是要加强情绪管理教育。

     从情绪情感的把握和管控上,既讲道理、又讲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良好习惯。很多学校开展智慧教育、幸福教育,什么是智慧和幸福?智慧和幸福不是无情的、冷冰冰的;也不是滥情的、火辣辣的,而是对自身情绪情感的理性管理和把握。在这方面,更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方法”。例如,两人吵架甚至动起手时,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绝不是辨是非、分对错,而是用请茶用水、让坐和用移情、转话题等方法,冷静双方,择机再教。如果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技巧,生活中发生矛盾时,不火上浇油、推波助澜,也不言辞拨弄、激发矛盾,较为激烈的情绪情感会转化为平静淡然,从而化解矛盾。

     对情绪情感把握和管控是应当从小进行的重要教育内容,火候和内容上,随年龄增长循序渐进,长大成人才能形成情绪情感把握收放自如、管控有理有节的能力。想想看,不少极端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放纵情绪,一发不可收拾,一泄酿成大祸,这样的例子不少,值得深思。

     三是要加强同情心教育

     培养孩子无论对同学、朋友,还是长大成人对同事、配偶,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站在对方位置考虑,也是友善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

     笔者最近读了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的《告别功利》,很受启发。这位学者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批判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同情能力。她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经济增长而服务,那就过于功利。要“培养学生重视分析、考察和积极地解决问题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元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其成为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这位学者特别指出要使学生有“以同情之心体会他人困境的能力”,她引用甘地的理念强调“毎个人内心的斗争”,即以同情心和尊重对抗恐惧、贪婪和自恋式的攻击心理。

     我很赞同这位学者的观点,培养人的同情心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而不是长大成人之后。从亲密的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到朋友、同事、上下级诸关系,同情对方是情感维系之基,也是情感升华之要。遗憾的是,我们这方面的确比较缺失,总喜欢和习惯于各自表达如何合情合理,如何占据道德上风去批评、指责对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变成性格,成为各种矛盾激化,甚至变了性质的导火索。

以同情心和尊重对抗恐惧、贪婪和自恋式的攻击心理。——甘地

     教育不是万能,但也绝不是不能。杭州女子被害,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都不是天生的。在这变化过程中,正是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处。有人说教育是慢功夫,像中药,其功效要慢慢、长久地显现,不能急功近利。我很同意,这是对教育功能的正确的解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这样的案件中,找出对教育的启发,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教育工作。

     杭州女子被害,死者长已矣,凶手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思索和唯一主题——使这样的人间悲剧减少或根本不发生。

作者简介:王旭明,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曾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著有《为了公开》《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明正言顺》《与领导干部谈文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