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茶文化系列丨赵川怀——明代茶饮与茶趣(下)

2021-12-14 11:12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明代茶饮与茶趣(下)

明代文人追求的是茶的"玉雪心肠",既茶的本香原味。在茶叶的制作上,挑选主张适度非越细越好,散茶为主,加工多为炒青。品饮则不再是加各种香料烹煮,而是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名为撮泡法。此法被喻为"开千古茗饮之宗",沿袭至今。《长物志》言:"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撮泡法的流行直接使得明代的茶风简约而清淡,这种饮茶审美也是明代文人茶饮的主要特色。

本期领读者:赵川怀  国学老师、茶文化研究者

散茶沏泡法

明代茶类的变化使得当时的茶叶品饮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

“品茶”的倾向

一是品茶崇尚自然,追求茶叶的自然色香味。

二是茶室讲究简约,以方便茶叶沏泡品饮。

三是对不同产地茶叶的评价有所改变。

四是重视炒青绿茶沏泡方法的研究。

品茶氛围

明代文人对品茶十分讲究,朱权在《茶谱》中描写了品茶的环境,“或会于石泉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浩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同时也描绘了品茶的心境,“乃与客清谈欵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许次纡在《茶疏》中详尽地描写了品茶的文化氛围。首先共列出了二十四种品茶时宜。其次是提出了不宜品茶的情况,比如喧闹、小孩啼哭、下人斗嘴、酷热斋舍等不宜品茶。第三是讲出游要带上茶具。

六大茶类记载

关于白茶的记载。微发酵茶。关键工艺是萎凋因早期白芽茶居多,成品多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孙大绶《茶谱外集》记载了日晒茶: “茶有宜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所谓日晒茶,既没有蒸青,又没有炒青,按现在的分类实际上属于白茶。

关于黄茶的记载,轻发酵茶,关键工艺是闷黄。许次纡《茶疏》指出了霍山茶加工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是“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恰恰是这一点产生了一个新的茶类——黄茶。许次纡的指责成为了霍山大黄茶的最早记载。

关于黑茶的记载。《太祖实录》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碉门、永宁、筠连所产茶,名曰剪刀粗茶,唯西番用之,而商贩未尝出境。四川都转运使上言,宜别立茶局,征其税,易红缨、毡衫、米、布、椒、蜡以资国用。此剪刀粗茶当是黑茶的前身。

关于乌龙茶的记载。半发酵茶、关键工艺是做青。最早的乌龙茶产品为武夷岩茶,最早记载乌龙茶加工方法的茶叶文献是清代初期的《茶说》,乌龙茶的形成在明代末叶。当时的茶叶被称之为灵芽仙萼,香色尤清,应当还是属于绿茶。乌龙茶可能是在此后才出现的,到清代早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乌龙茶加工技术,明末清初是乌龙茶的形成时期。

唐伯虎与茶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苏州产茶,爱茶的唐寅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事茗”成了他的日常生活爱好。

唐寅约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以茶事为题材,用绘画《品茶图》来展露胸怀,《品茶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品茶图》似作者当时生活的写照,表明远离尘俗,在大自然的山水间读书品茶闲暇诗意生活。画的左上角有自题诗: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

唐寅这首诗“语直”,绝少含蓄,让人感到至真之情由肺腑中流出,真率、直接,语浅意隽,又像画外音,说出作者的心里话。题名《品茶图》,突出一个“品”字,把茶艺术化,表明画家对茶情有独钟。

本期《领读者》为你讲述:明代茶饮与茶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