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证资讯丨贵州“A+H”第一股来了
11月17日,中伟股份H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交易。中伟股份港股股票简称为中伟新材,股票代码为02579。
Wind显示,截至17日上午收盘,中伟新材报32.30港元/股,“A+H”总市值为49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中伟股份9个月内完成H股上市,构建“A+H”双资本平台,此举标志着公司国际化战略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优化国际资源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引擎。同时,这也是贵州辖区上市公司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成果,是贵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生动实践,具有较高引领示范意义。
抢抓机遇,资本运作有成效
中伟股份11月16日晚公告称,中伟新材本次全球发售H股基础发行股数为1.04亿股(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042.26万股,国际发售9380.28万股。
根据每股H股发售价34港元计算,经扣除全球发售相关承销佣金及其他估计费用后,并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中伟新材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34.33亿港元。
自2020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以来,中伟股份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完成多项资本运作。
一是高效融资夯实根基。公司于2021年、2022年连续实施定向增发融资,分别融资50亿元、43.07亿元,资金投向广西三元材料、印尼及国内高冰镍、贵州硫酸镍及磷酸铁等核心产能建设与上游资源项目,有力支撑全球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延伸。
二是战略并购强化整合。积极开展纵向并购重组,包括收购印尼镍资源项目(DHPL)、投资锂电池回收企业(SungEelHitech),对贵州中伟循环、新能源、储能等子公司增资扩股等,构建了从镍矿、磷矿资源到冶炼加工,再到电池回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大幅提升资源掌控力与成本竞争力。
三是善用期市管控风险。面对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公司积极运用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开展套期保值,有效平滑业绩波动,增强经营稳健性。明确设定大宗商品(钴、镍等)和外汇(美元、欧元等)套保风险限额(如外汇套期保值上限150亿元、商品套保保证金上限40亿元),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使用套期保值保证金4.20亿元。
上市之初,中伟股份A股总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后期有所回调。中伟股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市值只是企业价值的外在体现,重要的是沉下心做好自身经营。只要公司把技术、盈利、生态这几件事做透,让企业竞争力持续穿越周期,市值将会重估至匹配公司的长期价值水平。
中伟股份规划了三条企业价值跃升路径:锚定技术深耕,持续突破高镍、固态电池、钠电等材料底层创新,以过硬的产品、一流的品质巩固行业地位;聚焦盈利提升,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强化成本优势,再以数智化提质增效,让毛利率稳定在行业前列;夯实生态根基,把“资源开发-材料智造-全球循环”的生态闭环做扎实,与全球客户深度绑定,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同时基于生态化,拓展新产品,关注新机遇、新赛道。
先人一步,从贵州走向世界
中伟股份成立于2014年,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新能源金属产品两个高价值赛道。一路走来,中伟股份像一辆开足马力的电动跑车,从贵州铜仁冲向世界,连续5年全球镍系和钴系锂离子电池pCAM(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出货量第一;今年一季度,成为全球外销市场出货量第一的独立磷系pCAM供应商。
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十万辆级跨越到千万辆级,稳居全球第一。这离不开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付出的努力。中伟股份的发展轨迹与这一成就的达成几乎同步。
这组数据成色十足:
中伟股份总资产从2017年末的20.29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746.94亿元,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18.61亿元增至2024年的402.23亿元,扣非净利润从2017年的0.12亿元增至2024年的12.81亿元;在全球建立10大产业基地,2024年底全球员工超过1.6万人。
上述负责人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中伟股份有三个“先人一步”:一是预判高镍化趋势,公司率先量产8系、9系高镍前驱体,早于行业平均节奏,抢占高端市场先机;二是率先瞄准海外市场需求,早在2016年公司便与韩国LG等企业建立合作,比国内同行早一两年切入欧美高端市场,并启动韩国、摩洛哥材料基地建设,2024年全年海外收入占比达44.5%,今年上半年占比突破50%;三是2021年前瞻性开启“产业出海”,抢先布局印尼镍资源,目前已在印尼建成莫罗瓦利、北莫罗瓦利、纬达贝、南加里曼丹四大产业基地,可满足前驱体生产的镍系原料100%自供,成功规模化生产电解镍、电解钴等新能源金属产品。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产品行销全球的跨国公司,中伟股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追求——成为全球领先的新材料科学公司。除了筑牢镍系、钴系等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位置,这一愿景还被赋予诸多目标和内涵——做到行业科学技术领先、全球化能力领先、经济效益领先及社会责任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