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丨花茂村,书香回响处的长征星火
群山环抱,白墙黛瓦。今日花茂村的宁静田园下,深埋着一段滚烫的红色记忆——它在红军电文与将领日记中,曾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花苗田”。
近日,一场名为“长征阅读漂流”的活动在枫香镇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二十余名参与者手捧王树增的《长征》,沿着红军两次进出花茂的历史足迹,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朗读与思想传递。
历史印记:从“荒茅田”到“花茂村”的红色蝶变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昔日的贫困荒芜。1955年,它被赋予“花茂”新名,寓意花开繁茂、生生不息。
这片土地与长征历史紧密相连。红军在遵义大捷后,曾在此休整8天,留下十多条珍贵漫画与标语。更为具体的是,7封红军电文中11次提及“花苗田”,国民党军电文中也有2封3处提到此地。
陈伯钧、伍云甫等多位红军将领的日记中,也清晰记录了“花苗田”的驻扎点滴。这些文字,使花茂村成为长征路线图中一个清晰而重要的坐标。
声音漂流:当2025年响起1934年的歌声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多多……”活动中,一首红军战士当年在篝火旁哼唱的短歌被再次齐声诵响。短短八句,却让1934年的星火仿佛重燃在2025年的秋日,不少听众眼眶湿润。
领读人宋涛将大家的思绪引向甘溪的雨雾和战士的心跳,打破了对长征“从北京到延安”的简单想象。李青青则通过对比“报纸头条里喧闹如常的中国”与“篝火旁擦干血迹继续高唱的中国”,带众人“穿越”回1934年那条湿漉漉的山路。
精神接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
在分享环节,宋涛感慨道:“今天的我们拥有优渥条件,更应俯身基层,以实干为笔,在田野上绘就丰收画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令狐柳珍则认为,长征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火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它没有终点,只是不断变换形式的出发。”
如今,花茂村农家书屋的灯火常明,长征故事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红色之家”外墙上的标语依然醒目,院内回荡的已是新时代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