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新编黔剧《秦娘美》探班记 : “老戏骨”请指教
栏目背景:
又一部属于贵州自己的好戏,正在开排!
2024年6月27日,经过9个月的采风调研、剧本研讨,新编黔剧《秦娘美》正式开排。
这部来自64年前的老剧,不仅是黔剧的经典保留剧目,“黔剧”这个戏种还因此被定名,作为贵州代表性剧种列入国家非遗项目。
时隔64年再次激活“老戏”,扛着“非遗传承大旗”的贵州省黔剧院玩的就是心跳——
让以往的“黔剧大咖”当绿叶,让如今的黔剧新秀站C位;剧本、唱腔、编曲改动比例超过50%;连“御用”导演都直呼“虽然有信心,但确实让人头大。”
经典翻拍后依旧是好戏吗?传统黔剧能吸引年轻观众吗?排练一个月后,主创团队的精神状态还好吗?多彩贵州网联合贵州省黔剧院推出系列报道《新编黔剧《秦娘美》探班记》,带你独家探班台前幕后,看贵州年度大戏登场前,“有戏”怎么变“好戏”。
“旋转跳跃不停歇”,8月25日是新编黔剧《秦娘美》响排(乐团、打击乐一起随主创排练、磨合阶段)“5+2模式”的第10天。
一部大戏,除了编剧的构思、导演的指挥、演员的苦练,也离不开乐队、合唱、灯光等各个环节“全员就位”的努力。努力的,不止是时刻在岗的“后浪”,还有退休在家的“前浪”。
新编黔剧《秦娘美》响排现场
“请老戏骨指教!”在新编黔剧《秦娘美》排练剧场的观众席上,主创团队特意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老版《秦娘美》娘美的扮演者刘玉珍,银宜的扮演者余重骏坐镇,看似是在找茬、挑刺,实则是在指教、关照。
两位80多岁的“老戏骨”坐镇排练现场
黔剧《秦娘美》是一部60年代的老剧,由侗族著名的民间故事“珠郎娘美”改编,讲述秦娘美和珠郎的凄美爱情故事,被称为侗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0年《秦娘美》进京演出。娘美的扮演者刘玉珍,银宜的扮演者余重骏和剧团一起,得到周恩来、陈毅、习仲勋、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和接见。之后经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秦娘美》以戏曲艺术片的形式,让黔剧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1960年6月24日,国家领导人郭沫若、习仲勋接见《秦娘美》演员
“我们演完之后,这部剧都是以折子戏(片段式)的形式演出,想在舞台上看一部完整的《秦娘美》,都是64年前的事了。”时隔64年,黔剧舞台吹起“怀旧风”,到底是创造新经典还是在透支老情怀?这不仅是观众的疑问,也是两位老黔剧人探班“坐镇”的目的。
新老《秦娘美》主演见面,“老带新”传承贵州黔剧精神
响排现场,紧凑的剧情、熟悉的唱段,勾起刘玉珍和余重骏亲切回忆。观看排练过程中,也情不自禁跟随演员小声哼唱,而他们的点评够直白和真实——“是部好戏,坐得住。”
灯光、乐队、合唱与演出融合,是一个庞大工程
上午排练结束,新老演员台上相见。
还来不及介绍主创团队各自身份,戏曲人就“自来熟”地开启了“同台说戏”模式;说着说着,又变成了新老黔剧人的现场“飙戏”模式。
“演员是要投入到角色里面,黔剧为什么被喜欢,就是因为它接地气。”余重骏是老版《秦娘美》中财主银宜的扮演者,看完青年演员,“新银宜”扮演者刘萨的排练,他“先肯定后改进”,现场传授起“如何演一个好色反派”的舞台经验。
新编黔剧《秦娘美》响排现场
“我们黔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你看这句台词‘我们要像鸭脚板一样贴在一起,而不是像鸡脚叉一样分开’,是不是很形象很生动?这就是观众最喜欢的。”余重骏说,新编黔剧要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导演引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但也一定要多保留戏曲元素。”
老戏骨、实力派和青年演员同台说戏
对主创和老黔剧人而言,作为地方戏剧,黔剧是纯粹的,以至于让人一见倾心;它又是深刻的,所以让一代代演员一发不可收拾。
但不否认的是,地方戏曲现在势微,且大部分在“圈内演绎”,如何从“小众圈层”到“大众突围”,是新一代黔剧人在传承期间,要攻克的另一难题。
响排现场,是“合”出来的大戏
“今天的黔剧不仅是贵州人自己的戏剧,它还有了前缀‘国家非遗’,我们要守住黔剧的根本,才能谈传承发展。”在新老演员见面现场,老版《秦娘美》中娘美的扮演者刘玉珍和演员们一起念台词、调整情绪,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调整、方言的运用,加深他们对角色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以说戏的方式缓解青年演员的“演出焦虑”。
连续响排10天,黔剧人一鼓作气“搞大戏”
“观众喜欢我们,不是我们的个人魅力,而是黔剧的魅力。”说戏现场,刘玉珍也难掩激动之情,不断地给年轻演员鼓劲加油:“现在这么重视黔剧发展,有这些好的导演、老师,这部戏一定会超过我们的老戏,你们一定会超过我们!”
同台说戏,一次新老黔剧人的精神“交接棒”
相比64年前《秦娘美》受限于在全国演出,新版黔剧《秦娘美》或有机会出国演出,要问对这群“愣头青”有什么期待?
两位老师说,“且行且歌,万里可期。”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