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台记忆》| 茅台酒瓶演变的故事
39名员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41个酒窖、5个酒灶、5口甑子、年产75吨茅台酒,开启了茅台国营70年。
4万多员工、占地约1.6万亩、30个制酒车间、7个制曲车间、9000余个窖池、年产超过5.6万吨茅台酒,创造了茅台辉煌70年。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奋勇前行,七十年铸造辉煌。《我的茅台记忆》将带你走进茅台酒厂曾经的奋斗历程。
茅台酒在1956年以前,沿用仁怀当地生产的土陶瓷瓶(主要是二合瓶子厂生产,后在中华瓶子厂生产),型号上有两种,一种为葫芦型,形似酒坛;一种为三节型的圆桶形瓶,因其生产时是分三节造型结构,故称为三节瓶。这两种瓶子装酒渗漏大。
1957年,茅台酒厂在中华嘴建立瓶子车间投产,烧瓶木柴由鲁班、茅坝两地区供应。当时车间工人为56人。
1958年,中华陶瓷厂负责生产酒瓶,并在江西景德镇邀请两位八级技师前来指导生产;二合陶瓷厂负责制坛。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厂制瓶车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反映茅台酒瓶渗漏比较严重,建议使用乳白玻璃瓶,于是,工厂开始了试验。
1956年,轻工部曾要求有关部门试制一节型新瓶,并在江西景德镇特别聘请了两位八级技师来茅台酒厂专门进行新酒瓶的试制,做成的瓶子,渗漏现象虽然减少,但外形不美观,没有采用,仍然使用中华瓶子厂生产的陶瓷瓶。
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包装(正面)
1966年3月,时任厂长刘同清和时任技术员季克良参加轻工部召开的出口酒工作会议,决定茅台酒陶瓷瓶改为螺旋口的白玻璃瓶,用塑料旋盖。同年7月,接省轻工业厅通知,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瓶盖改用红色塑料螺旋盖。
1966年,贵州清镇玻璃厂通过技术攻关试制乳白色玻璃瓶获得成功,解决了渗漏和外观不美的问题,也解决了避光的问题,从而逐步结束了茅台酒包装用土陶瓷瓶的历史。开始是外销用乳白玻璃瓶,内销用陶瓷瓶,后来全部改用乳白玻璃瓶。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用瓶量的增加,茅台酒包装用瓶也不断变换更适应的生产厂家。后来发现广西桂林生产的乳白玻璃瓶比清镇玻璃瓶好。
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包装(反面)
20世纪60年代茅台酒包装车间同时使用广西桂林瓶,清镇玻璃厂也派人去桂林厂学习取经。
1986年,包装车间分别对贵阳硅酸盐厂生产的茅台酒瓶和习水生产的茅台酒瓶作对比试用,合格率分别为91.77%和93.04%。由于长期以来,瓶子厂家包装运输瓶子都是采用竹筐装运,瓶子之间用稻草填塞防止碰撞,但存在一些问题,因瓶子量大,运来的瓶都是露天堆放,一下雨或受潮稻草腐烂,对瓶子污染很大,也很难洗净,影响质量,包装车间为此多了一项选瓶子工作,浪费不少人工,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厂家改为麻袋内套塑料袋装瓶,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约资金。1986年9月,最后一批用竹筐和稻草包装的酒瓶使用完毕,麻袋包装酒瓶进入使用阶段。
20世纪80年代,茅台酒厂员工探讨茅台酒包装工艺
1988年4月,为与市场接轨,茅台酒灌装计量由重量制改为容量制造。即由500克/瓶改为500毫升/瓶。要求瓶子生产厂家也对此进行改。
1996年3月,工厂首次使用日本产500ml茅台酒瓶,瓶自重400克左右,共计40万个,使用率达99.995%。8月,采用邹开良考察购进意大利生产的新型防伪防漏瓶盖,螺纹丝瓶同时停用,所用瓶子口径也改进为铝制压盖型,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茅台酒包装低档、易漏酒、易跑气、瓶难开的问题。
关于茅台酒瓶的这些小知识,你应该知道~
1、茅台酒瓶可回炉再造。茅台酒瓶的主要原材料是天然矿石、石英石、烧碱、石灰石等,经1600度高温融化塑形。它具有硬度大、抗腐蚀性极佳的特点,与大多数化学品接触都不会发生材料性质的变化。最为重点的是,这种材料是可回炉再造的。
2、我们往往以为,一瓶茅台酒就是“一斤”。这其实是不准确的。1986年9月1日起,茅台酒瓶的计量废除了1斤、半斤、二两五装,改为500毫升、375毫升、200毫升、50毫升等规格。此举旨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却由此带动了国内白酒计量均改重量改为容量。
3、除了乳白色玻璃瓶,在其他茅台酒瓶中也很少见到透明酒瓶。为什么呢?为了避光!1960年初轻工业部主持的茅台科研“两期试点”,曾专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证明:避光有利于茅台酒陈化老熟。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茅台中国酒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