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开源贡献导向人才评价机制发布,清华等25所高校试点

央视财经 | 2025-04-20 09:55

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开源”这一技术概念也受到社会更多关注。“开源”一般是指软件或系统的开发者将相关源代码开放到网络上,允许任何人免费查看、使用、修改和分发。据了解,目前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软件。 就在4月18日,国内首个系统性的《开源贡献导向人才评价机制》正式对外发布。

4月18日下午,一场有关开源人才培养的交流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吸引了政府、高校、企业、专家多方参与。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王建民:包括系统软件、工业软件这些方面,都需要开源人才的加入和培养。把同学参与开源社区的贡献,作为和学术论文同等的贡献来进行评价。

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实验室内,今年研二的张洪胤正在与同学们一起,对一个开源的物联网数据库项目进行代码的优化。这一项目主要能对工业场景下设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分析。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读研究生 谷新豪:大概有将近300个开发者,除了我们实验室,包括社区、海内外的一些同学,都会自愿投入到这里给我们代码进行优化。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读研究生 张洪胤:开源之后,全球的开发者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到我们的社区,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不同的想法。

据业内统计,目前中国已有1300多万名开源开发者。为鼓励相关人才培育,此次新发布的《开源贡献导向人才评价机制》强调以贡献为导向,涉及代码提交、文档撰写、问题反馈、项目维护、社区运营等多个方面,首批试点单位包括清华、北航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 程晓明:(评价)平台上可以看到(开发者)自己在不同的代码托管平台上的代码贡献、各方面的数据。同时我们也用定量的方式,把学生老师参加开源活动的一些贡献有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