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北京国际音乐节 以国际立节以中国为心

北青网 | 2022-10-11 10:58

10月6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发起并创意、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刘索拉创作的交响舞曲《大圣传奇》,由刘索拉朋友们乐队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完成世界首演。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名录再添新作,22部委约作品,记录着中国音乐事业受世界瞩目的历程,承载着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振聋发聩的频率。从致敬中国动画百年的初步创意,到以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为基础重新编写音乐,再到用风靡世界的舞曲来重新解读经典,作为音乐节25周年的委约新作,《大圣传奇》用音乐分享着快乐,传播着文化,宣扬着情怀。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音乐节,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将许多重要的艺术观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音乐行业和广大爱乐者心中,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古典音乐行业,乃至舞台艺术领域的风貌。在音乐节践行和传播的众多理念中,“中国概念”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但是音乐节打造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平台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这一雄伟目标的必由之路。9月24日,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周年庆典演出——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北京首演。作为致敬历史,献礼时代的新作,在题材上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基因紧密相连,在呈现形式上体现中国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的融合和对话,正与北京国际音乐节25年来秉承的与世界接轨、打造“中国概念”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

向世界展示中国声音

从集中展演到委约新作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概念”的艺术机构,这个概念于2002年的第五届音乐节上正式面向公众,但事实上在之前已积累颇多。在1998年首届音乐节举办之时,中国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家就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节从未有一刻因追求西方音乐经典和国际艺术名家而忽视了中国音乐的重要性。1999年,音乐节明确提出将“中国特色”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指导理念。

在2002年的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作曲家叶小纲、陈其钢分别举办了题为“中国情怀”和“蝶恋花”为题的专场音乐会,这标志着“中国概念”的首次亮相。两位作曲家以卓越的艺术才情和独特的审美个性,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前沿的交响音乐语汇熔于一炉,作品在大编制管弦乐团的基础上巧妙加入美声演唱、民族器乐和传统戏曲元素,使东方文化焕发新的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陈其钢专场音乐会上的三部作品,有两部为中国首演,日后备受国际乐坛青睐的《逝去的时光》则为世界首演。而从2003年全新开启的“让中国歌剧回家”,则是让更多观众听到、看到中国艺术家在歌剧领域的耕耘与探索,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艺术视野结出的硕果。

2007年,作曲家谭盾特意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周年创作改编了《马可·波罗的四条神秘之路》,让这部原为柏林爱乐乐团十二把大提琴组合写下的大协奏曲以全新的姿态与中国观众见面;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歌剧《白蛇传》,并在音乐节的舞台上迎来亚洲首演,歌剧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全球观众的好评,在2011年获颁“普利策音乐奖”,这是华人音乐家首度摘得这份重磅荣誉,堪称中国音乐创作与传播的重要里程碑。同样是在2010年,作曲家叶小纲受音乐节委约创作的歌剧《咏·别》迎来全球首演,这部以中国电影经典《霸王别姬》为灵感源泉,用歌剧手法表达梨园往事的精彩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一份北京国际音乐节交付华人音乐家的“委约名单”还有很长……问世20年来,“中国概念”贯穿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历程,也因音乐节的不懈坚持而深入人心,它凝结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中,镌刻在一部部卓越的新作里。

(内容源自北青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