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黑灯工厂”与“数字员工”背后:一场关于算力的大讨论

2025-11-04 19:40

当“黑灯工厂”里机器日夜不休却无需灯火通明,当“数字员工”熟练处理报销单据,当AI大模型辅助医生诊断疾病——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名为“算力”的革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最新一期“甲秀月谈”上,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抢抓算力新赛道,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这一话题,展开大讨论。

从“内燃机”到“新电力”:算力经济是什么?

“算力即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海舰的开场白简洁有力。

那么,算力究竟是什么?

中国移动大数据(贵阳)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春刚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算力就像工业时代的内燃机,是驱动一切数字经济的‘发动机’。你从手机上的每次搜索,到工厂机器的每次自动检测,背后都是算力在支撑”。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黄朝椿用一组数据,描绘了贵州在这个新赛道上的位置:“截至2025年9月,贵州在建和已建成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达49个,算力规模92.61 EFlops,占全国总规模的约10%。”他提到,“这是贵州在新时代必须抓住的新长板”。

这块“新长板”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深植根于贵州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贵州发展算力产业的优势,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在于自然的馈赠。黄朝椿说:“我们的PUE值(电能使用效率)可达1.12,非常接近理想值1.1。为什么?因为贵州凉快!”贵州凉爽的气候让数据拥有“大冰箱”,使得散热能耗远低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显著的“绿色算力”优势。

“地利”在于枢纽的区位。贵州地处西南中心,距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均约500公里。贵州的区位,使其既能服务东部又能辐射西南。

“人和”是政策的先行。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在数据流通、交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这种政策优势和沉淀,是贵州最坚实的底牌和后盾。

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基础,算力这股“新电力”如何点亮千行百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黑灯工厂、数字员工:算力如何重塑生产与生活

在中国移动的实践中,中国移动大数据(贵阳)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春刚见证了算力如何改变传统行业。“我们现在有8000名员工,但同时还有‘数字员工’。”他描述道,这些拥有工号和虚拟形象的数字员工,负责处理报销、数据汇总等重复性工作,“以前报销很累,现在把票据拍照,数字员工就能自动完成填表、送审、打款的全流程。”

在工业领域,“黑灯工厂”已成为现实。“关了灯,全部是数字化的机器体在帮你生产。”李春刚说,它们通过算力实时决策,指挥生产,“机器晚上照样工作,极大提升了效率。”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民生领域。在医疗行业,大模型正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它学习了大量顶级专家的诊断案例,相当于随时有一位国家级专家在辅助基层医生看病,这对于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意义重大。”李春刚说。

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正成为可能。李春刚透露,贵阳一所学校正与他们合作,通过采集学生从活动、饮食到成绩的全维度数据,利用算力分析,为每个学生生成专属的学习方案和提升建议。“部分学生成绩因此显著提升,因为我们做到了真正的‘对症下药’。”

甚至在最传统的农业领域,农民只需用手机拍下患病作物,AI便能立即识别病虫害并给出治理方案。算力,正成为新时代农民触手可及的农业专家。

然而,这场壮阔的转型并非一片坦途。在算力发展的背后,挑战开始浮出水面。

“有算力”到“用得好”:意识、数据与生态的瓶颈

多位专家指出,贵州算力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

首先是“意识”的挑战。李春刚直言不讳:“我们缺的是意识。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很慢,连信息化都没完成,如何一步跨到智能化?”他观察到,许多企业主对投入巨大且回报不确定的数字化转型心存疑虑。

其次是“数据”流通的梗阻。贵州绿色算力(安顺)基地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周文捷一针见血地指出:“算力放在哪就在哪,真正流动的是数据。而数据的流通,目前恰恰是我们的制度空白。”虽然已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但数据如何安全、合规、高效地流动,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其实,最深层的是“生态”与“价值”的挑战。贵州数据宝公司董事长汤寒林揭示了当前AI应用的窘境:“当下的AI大模型在C端(消费者端)很火,但在B端(企业端)却叫好不叫座。”他解释说,核心问题在于企业的数据没有被有效加工成AI能理解的“饲料”,导致大模型在企业中“英雄无用武之地”。汤寒林举了个例子:“如果社科院装了一个大模型,却没有把社科院的研究成果‘喂’给它,它怎么能帮大家做智能决策呢?”

在热烈讨论算力技术的同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忠文发出了冷静的声音:“技术不是万能,若技术脱离人文价值,可能变成没有内在心智的技术”。他举例说,去买豆腐时小贩说“一块两块”,大模型根本无法理解这是在说一块豆腐两元钱。谢忠文认为,“人文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永远是在第一位”。

面对这些复杂的系统性难题,单靠市场或政府任何一方的力量都难以破局,需要的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精准配合与协同发力。

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构建算力经济新生态

政府的“有形之手”应聚焦于制度创新与环境营造。周文捷表示:“政府资源需要进入市场,但政府不是市场主体,需要转换身份,而不是直接将手伸入市场。”他建议,首要任务是在数据流通、算力交易等法律法规的“无人区”进行破题,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市场的“无形之手”则要专注于生态构建与模式创新。李春刚认为,算力调度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生态合作问题。“我建议所有的算力中心都接入调度网络,就像电厂并入电网一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汤寒林的公司则探索出了一条将数据“资产化”的路径。他比喻说,“我们就像中药铺,先把数据的原材料加工成‘数据积木’(标准化产品),再根据不同需求配成‘药方’(场景化解决方案)。”数据宝公司正是以“数据资产入表”为抓手,帮助酒企、药企等企业盘活了数据价值。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场景”挖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端利涛建议,贵州应围绕本地特色产业打造示范场景,如“智能能源调度”“工业数字孪生”“农业精准管控”等,以应用需求反向拉动算力产业的升级。他说,“贵州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不是对薄弱的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是要沿着数据产业和算力产业实现纵深发展,强化新赛道。”

讨论尾声,黄朝椿的总结掷地有声。他说,从“东数西存”到“东数西算”,再到“东数西训”,贵州不只是满足于做数据的“仓库”和算力的“供电站”,打造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联动的完整生态,贵州已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