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莫说音乐丨六月还说小孩儿的事,我被童言洗劫一空
童言是个小孩儿,一个喜欢写诗的小孩儿,一开始,他写诗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用写诗换取玩游戏的时间。很多年前,我拿到十二岁童言诗集的时候,封面上传递给我的信息:《诗的冒险》、王童言诗、偶呆绘。我大致翻了一下,诗歌体裁特有的文字精练结合手绘特有的灵动,所有信息都传递着轻松愉悦,这种读感让我觉得童言像一只小狗,一只疯天野地快乐觅食的小狗。
童言诗集
嗨!写诗的小孩儿,不要佝偻背!
2015年9月底,我在日本东北部偏远的城市仙台,待了一周,没有遇见一个中国人,旅游的人很少来这里。那天,我坐着地铁去了仙台的多贺城,游荡了一下午,离开的时候,我拿了一张中文意思是“请问中野荣地铁站在哪里?”的日文小纸条去找路准备回仙台市区,恰遇天渐黑、雨将近,路上不见行人,无奈中,我举着小纸片敲开了一辆等红灯的小轿车的车窗,因为语言障碍,无论怎么比划都搞不明白往哪里走。深秋的日本东北部,风很紧,夜很早。绿灯亮了,小轿车只好开走了,我裹紧了风衣双手抱胸迎着雨继续没有方向地乱走,腿开始发软心开始发慌……一会儿,问路的那辆小轿车掉头回来停在我身边,年轻的司机比划着,示意我上车,将我送达地铁站,下车后,我向他鞠躬致谢,眼睛有些模糊。
我在日本仙台遇见中国的大先生
这个冒险的经历,我在童言11岁时写的一首诗里找到了同样的感受。偶呆画了一只抱头的童言喃喃地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宁夏中卫沙坡头,在沙漠里翻滚、发呆、听鸣沙声。我们还坐了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爸爸忒紧张,抓得紧紧的,脸好白……”,童言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我坐在沙丘上
用细沙研磨时光
风吹打薰衣草
播撒悠闲的清香
光斑打在石刻上
风萧萧吹过微微荡漾
远处电气的咆哮
像野兽的喊叫
才让我意识到
我们离世界
多么近
身边风的嬉笑
像孩子的喧闹
我又发现
我们离世界
又多么远
生命只有那么点儿
可我还是想坐在这儿
浪费时光
是的,世界那么近又那么远,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建造一切,难道不是为了在冒险中去体会世界的远近亲疏与友善?童言可真就是一只小狗,没心没肺的,所谓“惜时如金”、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他大方豪气地甩下四个字“浪费时光”,就生生地颠覆了我们构建的价值观,时光可是金灿灿的硬通货呀,铛铛铛铛,他就浪费掉了!可是,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浪费时光好好,浪费时光好难。
那天下午,我坐在仙台老牌的江阳大酒店咖啡厅,这家酒店因是邓丽君小姐去世前在日本最后下榻之地而声名鹊起。喝着合计人民币60元的无限续杯的咖啡,其实浪费的时光并不多我就读完了童言的诗集《诗的冒险》,当然,也看完所有的偶呆的手绘插画,我看到了好多知道的人好多不知道的人,冒险可不就是去探晓好多未知的人和事吗?跟着童言,我还去了很多地方:青海省坎布尔、希腊、新西兰、乌镇、海南岛,当然还回了童言的老家贵州……
日本仙台地区最老牌的江阳大酒店
诗和乐都是有音韵的,它们都有不羁的性格、都有愤怒和哀伤、都有希望与绝望,它们都用同样的对位方式微妙地表达了充满情感的心悸和与世界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歌颂“美”的美,它们还欣赏“丑”的美,例如老人苍老的面容、病痛的伤害、危险的旅程,还有小小的小孩儿与成人的对抗,童言写诗的目的就是换取爸爸妈妈允许的游戏时间,他将这种与自然与世界的对冲通过写诗来转化和处理,最后得以解决。
我觉得童言写诗的过程像极了田野调查: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童言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写诗的方式完成。童言妈妈在《诗的冒险》中《妈妈的跋》中写道:童言以野蛮方式长大。可不咋的,童言像只小狗一样满世界疯跑,这样的深度观察,他找到了他的田野调查的记录方式:诗歌。
现在,童言该有18岁了吧,我问童言爸爸:童言现在还写诗吗?童爸答非所问:现在青春期的小子,烦死老子了!我心说:没准小子更烦你个老子!
随后,童言老子甩过来一个文档,打开来,里面分门别类对童言的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绪、当时的人物等等作了特别明细的标志,里面有童言的新诗,跟小时候写作不同的是,最近的诗作多了历史的、哲学的、人文的视角,诗句的造词依然水晶般透亮,执拗地表达着多面少年的自我和张扬,跟那些装神弄鬼、不知所云的所谓现代派诗人的诗作截然不同,童言大胆言说其所思所想,天马行空却不失好懂的意境,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并不遮遮掩掩、闪闪烁烁、欲盖弥彰,少年就该是少年的样子,溪水般干净流畅。
事实上,简单直白是最容易打动人却也是极难获得的,它令人感动又令人气馁,天然具备伸手可及又伸手不可及的气质。
在丘陵之上
将天空摘下,
将大海托举,
将绿色送到彼岸,
将阳光也送到彼岸,
在足迹的环绕下旋转,
在丘陵之上。
将黑夜吹走,
将清风打散,
将波浪带到远方,
将雪花也带到远方,
在树叶的吹捧下欢笑,
在丘陵之上。
使泥土疾走,
将雾霾送还,
将果实带回故乡,
将星光也带回故乡,
在月亮的包裹下进入梦乡,
在丘陵之上。
2017年3月25日 北京
写于小学同学聚会后 14岁
我没见过童言,也没见过童言妈妈,但我见过童言老子,读童言诗集的时候,童言和童言老子的形象是重叠的。童言老子小时候也像只狗,疯出杀进的,读书、办报、写字、写文章,也是多面的。
童言长得跟童言老子一模一样
后来,童言老子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甩给我的童言诗集的文档严谨可靠,关于统计归纳,这是经济学家的强项。这个文档令我想起一部目录巨著,由德国音乐学院施米德尔·沃尔夫冈(Schmider wolfgang)于1950年在莱比锡统计编撰出版的《巴赫作品目录》,简称BWV,是巴赫作品的基本编号法,取德文Bach-Werke-Verzeichmls的首位字母,是现在世界上巴赫作品最为标准的编号。如果要给童言这首《在丘陵之上》诗配乐的话,我选择巴赫BWV1094,干净、神圣、安静、严谨。
干净、安静的写诗的少年:王童言
包括音乐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统计学在内的好多学科,其实是有相通的气质的,那就是建立在数学之上的计算之美。

Wilhelm Krumbach - Arnstadter Orgelbuch - O Jesu, wie ist dein Gestalt, BWV 1094
00:00 / -点击上方可听音频↑↑↑
我们还是少年时,童言老子给我看过他的书单,有撒哈拉沙漠,有阳明心学,有资本论,从三毛到马克思到王阳明,从非洲到欧洲到亚洲,它们之间的距离我是丈量不完的,我能做的就是坐在路边看他们疯跑,高兴的时候憨迷憨眼地为他们鼓掌。现在的童言老子满世界“打打杀杀”更是野蛮,他干的那些事情我就完全不明白了,比如天使投资人,是不是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的人做买卖就叫天使投资人呢?我甚至觉得童言老子其实就跟煤老板干的事是一样一样的,不就是扛着锄头挖地三尺,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殊途同归,结果一样:挖掘财富、创造价值。
童言老家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龙生龙,
凤生凤,
耗子生来会打洞。
嗯,地球上总是因为有不羁、奔放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勇敢自由地冒险、创造、劳动,给世界输送活力与思想,在消逝与重建中挣扎轮回,生生不息,多么美好,像诗一样。
读完童言的诗集文档,我突然觉得,好多啰嗦的废话不会讲,好多华丽的辞藻不会用,跟着这个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小屁孩在诗歌里一次又一次冒险,童言将我本就贫乏的文字库,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