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香莫靠碱来调:揭秘煮粥加碱的营养隐患
作为餐桌上的传统主食,粥以其温润易消化的特性,成为许多家庭早餐的首选。从街巷早餐铺的小米粥、八宝粥,到家庭厨房的黑米粥、皮蛋瘦肉粥,那一缕缕米香总能唤醒味蕾。然而,不少人在煮粥时习惯添加少许食用碱,认为这样能让粥更快煮烂、口感更粘稠。这种看似 “省时提味” 的小技巧,却暗藏着破坏营养的风险——那些在沸水中翻滚的碱,正悄悄侵蚀着谷物中的宝贵维生素。
为何人们对煮粥加碱情有独钟?这要从碱的特性说起。在烹饪中,碱能破坏谷物淀粉粒外层的蛋白膜,使蛋白质更快溶入汤汁,同时加速淀粉释放,缩短煮粥时间并提升粘稠度。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一特性尤其受青睐,比如过去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人们发现加碱能释放玉米中结合态的烟酸,从而预防烟酸缺乏症。但时过境迁,当我们的饮食结构日益丰富,这种 “老方法” 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煮粥加碱的最大弊端在于对 B 族维生素的破坏。维生素 B1 和 B2 本就易溶于水、不耐高温,在碱性环境中更会加速分解。长时间熬煮的碱粥,往往会让这两种维生素几乎消耗殆尽。而如今精米白面为主的饮食模式,本就容易导致维生素 B1、B2 摄入不足,若再因追求口感而人为破坏,无异于雪上加霜。缺乏维生素 B1 可能引发乏力、便秘、心悸甚至脚气病;缺乏维生素 B2 则可能导致脂溢性皮炎、口角炎等问题,严重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