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青山的岩溶风光
一马平川的普安青山,是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除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铜鼓山遗址,排名盘江八属之首的古镇风情,其秀美大气的自然风光,也值得夸耀,比如普白林场的原始植被,尤其是其中的古茶树群落和万亩竹海,比如丰富多彩的岩溶洞穴奇观等等。
那是一块高原台地,在普安县境内、甚至在黔西南,青山坝子的规模,都是数一数二的。在方圆二十千米左右的范围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其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邻马岭河上游的下厂河。境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完全,汇集了众多的溶洞、伏流等神奇的自然景观,值得探访。
被当地人称为绿河的那条小河,在以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范围内,七弯八拐,九曲回还,时而出露,时而钻入地底,就像与人捉迷藏一样,神秘莫测,又仿佛依恋着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忍匆匆离去似的。让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绿河不论在什么地方露头,成为明河,流淌不过几十上百米,甚至三五米,马上又在人们的眼前消失而去,就像羞于见到阳光一样。历史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山人,都是喝着绿河的水,长大成人。
当地人传说,青山下面,支撑着九十九根石柱,绿河在地底,拐了九十九道弯,留下九十九个滩,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流向远方,注入马岭河支流石桥河。
我们没有走遍青山的各个村组,但仅仅在德依村和海马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所成就的岩溶地貌,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直呼神奇。当地人世代繁衍生息,司空见惯,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喜欢寻幽访古、猎奇探险的人,如果有兴趣,前往一游,定会收获满满。
海马庄坝子沃野连片,良田万顷。但是在以前,每年雨季,暴涨的山洪,有可能将村民们的大半年的辛苦,毁于一旦,有农谚说:海马庄三年不被淹,老母猪都戴金耳环。上世纪九十年代,县里争取资金,扩大了落水洞口,增加了泄洪能力,解除了村民们千百年来的后顾之忧。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邀上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探险爱好者,在枯水期,从海马庄落水洞,或邻近的绿荫滩等地开始,来一次地层深处的探访。当地人认为,那些伏流和溶洞,都是互相连通的,从东面的洞口进入,可以从西面出来,里面的景观,美不胜收。这个说法,我一点都不怀疑,遗憾的是,竟然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每次路过青山,我们的步履,都显得很匆忙。匆忙之中,只能随手拍摄几个镜头。但愿这些镜头,能为愿意走进青山的朋友,提供参考。(文/图陶昌武邢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