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到了,七成以上的人群需要中医调理,您有可能在这个范围内!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2023-12-31 19:33

冬至起持续27天,一年里最冷的时段来了!冬令调理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内经》有"秋冬养阴""阴精所奉其人寿"之训,人体只有在秋冬养好阴,藏好阴,春夏才能有生和长的资本,也是说人应该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过程一样,顺应四时变化,和谐生活,这也是"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的思想在秋冬季节治疗中的体现。目前已过冬至节气,气温下降,万物渐显肃杀,冬令调理正当时。

科普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驻贵州专家团队

一、虚证的概念和范围

调补与虚是相关的,有虚才要调补,虚证是调理进补的主要适应病证。《内经》云:"精气夺则虚,"精、气、血、津液的耗损与不足是其根本原因。虚证是较为广泛的概念,既指现代医学所指的多种亚健康状态,还包含病后恢复期,肿瘤化疗间歇期、缓解期的各种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所谓亚健康状态,专家提出在排除疾病之后,在以下30项临床症状中,有6项者即可初步认定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些症状属于中医虚证的常见表现,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改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疗效和极大的优势。

二、治未病思想与中医补虚特点

中医强调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原则;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及早治疗防止传变的理念。"未病"不仅指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

治未病有四个环节。未病先防:对于健康人群,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实现康寿;欲病救萌:对于亚健康人群,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防止发病;既病防变:对于罹病人群,积极治疗,同时调和培本,安未病之脏;愈后防复发:对于疾病康复期及恶性肿瘤化疗间歇期和疾病缓解期人群,扶正气清余毒,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缓解期,防止疾病复发。由于人体正气虚损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根本原因,每个环节都可以发挥中医优势来调治,易取得积极效果。

《内经》谓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虚则补之,一般采用补益的药物为主,根据虚损涉及的脏腑气血阴阳不同有所偏重。治疗虚证的特点有:

立足调和,寓补于调。虚证是因脏腑功能呈衰弱状态,若盲目进补,难免伤脾碍胃,导致虚不受补。临床实践证明虚证偏激用药弊病较多,纯以参芪归地等补填,滋腻厚味,易伤及气血生化之源,反有碍虚证之恢复。故以调和为补虚要法,用药不峻不猛不偏不过,能调动机体阴阳的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相互协调的特性,恢复机体的自稳平衡机制,促进生理代谢的协和,故补虚虽不着意于补,而补则自在其中。

补益辅以祛邪,寓攻于补。虚证人群虽以虚为主,但脏腑功能的低下又导致了代谢物质的留滞,正气不足又易感外邪,故虚证者一般常伴有湿、痰、血瘀等,既是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正虚可以引发邪实,属虚中夹实,标本同病之证,临床虚与实常相互伴随,此时不可独补其虚,不可不祛病邪,需补虚和攻实同时进行,故治虚常在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之品中配合调理气机兼以驱邪之药,此乃标本兼顾,效果良佳。

养阴不忘扶阳,调动身体生化之力。《内经》云:"劳者温之"。虽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定规律,但治虚证也应注重扶助阳气,尤其重视脾肾之阳,因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阳之寄托;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之化源。脾肾之阳振奋,则气血源源自生,脏腑经络得养,则生命功能旺盛。治虚多从阴阳双补论治,更重视调理脾胃,温建中阳,其旨正在求阴阳之和于中气(阳)之中,使用使虚证之复于化源之中。

三、虚证服用中药注意

一是辨证用药决定了调理是否有效。应寻求具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医生开具处方,正规熬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二是注意调养心神。如《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应适时避开趁虚而伤人致病的外邪,内心保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则正气和谐平顺,精神安守于内,疾病就无从发生。

三是补益的周期性。虚损不是一日所成,也不可能一日补足,不要企望一蹴而就,贵在坚持,身体会在不知觉中逐步健壮。

四是重视饮食调理。药物不可替代正常饮食,补虚治病还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驻贵州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