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闪评丨人生难免“996”,但是健康更重要
前天凌晨,35岁的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的过程中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令无数粉丝痛心不已。近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里转发的猝死辞世消息不断。有些逝者,与自己还曾相识,更是心有戚戚焉。
近年和朋友们聊工作,几乎大家都用到一个字——累! 媒体的朋友,累!夜班通宵达旦。机关的朋友,累!加班几成常态。经商的朋友,累!赚钱竭尽心力。从教的朋友,累!科研压力山大。某日聚会,说到累,有朋友说:“或许,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受累的吧。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累了!”虽是句玩笑话,但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空气似乎瞬间凝固。
人生需要拼搏,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要说事业的成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就算保住养家糊口的饭碗,也得要拼搏。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人们对“拼”这个字天然地充满了认同。因为推崇“996”的工作方式,马云曾受到了舆论的讨伐。但所有的资方,又有谁不希望员工拼命?在一个待遇不错、平台不错、前景不错的企业,哪一个“996”的机会,不是一路过关斩将才获得的?在巨大的职业压力之下,劳动权益的让渡,可能是无奈的,但有时候,压根就是一个没有时间去细想的问题。就像鸡汤文里常出现的句子——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不过,再不易,再拼搏,健康都不能忽视。无论亿万身家,还是不名一文,健康都是自己的最优良资产。“搏命文化”在职场大行其道,每一个人亦应当想一想:我们的拼,到底是高效率的全情投入,还是低效率的孤注一掷?事实上,很多时候的所谓“996”,既来自职场氛围的裹挟,也来自无效的自我管理。某些加班加点现象,有的来自机构运行的效率低下,有的亦来自员工个体的能力低下。有些“拼”,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只不过是为了呈现某种虚假的忙碌而已。有没有一份工作,值得自己押上健康去下赌注?常有这样的职场反思,或许就会清醒许多,而不致于被某种幻象所绑架。
职场氛围固然整体漠视健康,但不少人的社交生活同样是置健康于不顾的。人脉就是资源,关系也是生产力,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不仅上班时间很拼命,下班时间同样很拼命。一周不凑几次饭局酒局,仿佛感觉被整个世界给抛弃了,郁郁寡欢,落寞至极。这般“拼命”的社交生活,即使是一台机器,也可能某日停摆大修,更何况是肉身凡胎?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真有必要为此穷极心思,甚至是不惜搭上健康去经营?或许,真没有这个必要。充分提升自己,充分理解他人,尊重人际交往的常识,比绞尽脑汁苦心经营要重要得多。
有多少健康可以重来?珍视健康,既是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亦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当然,更是对家庭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