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草台班子”为献礼制作大戏 ——龚州艺术团热爱与坚守的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21-04-29 15:16

“我们再拍一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人民礼堂里,粤曲声再次响起。平南县首部本土题材大戏——大型粤曲音乐剧《大安印记》正在进行拍摄录制,准备参加今年6月举行的广西戏剧展演。整整10多个小时,60多名演职员一遍一遍地排演,已经汗流浃背。

《大安印记》剧照

自1987年起,平南县再没排过一场大戏。此次创排《大安印记》是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编排、出演这部大戏的却不是县里的专业艺术院团,而是一个民间自发组成的“草台班子”——龚州艺术团,一力扛下县里这台大剧。

团长卢广华曾是当地文工团演员,文工团解散后,他一直割舍不下心爱的舞台,于2007年与几个“老文工团”一起成立了龚州艺术团。在他们的影响下,40多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文艺爱好者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

业余团队成立容易,“活”起来难。十几年来,龚州艺术团一方面积极承担各种下乡惠民和文化进校园的任务,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演出主题创排新节目。如扶贫题材的小品《扶贫纪事》、禁毒题材的小品《祸害》、反映城乡新貌题材的粤曲表演唱《日新月异唱龚州》等。其中反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平南五烈士的小粤剧《壮别》、反映脱贫攻坚的曲艺节目《勤劳创出致富路》分别获得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三等奖。

龚州艺术团排练《大安印记》

比起专业能力,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文艺的认真和坚持。“没有排练场地,家里腾个地方就能练。”“只要团长说有演出任务,大家都积极参与,队伍半个小时就能集合出发。”“不管演出规模多小,演出地点多偏僻,只要能演出我们就很开心,甚至亏钱也要演。”……

黄新荣是玉林粤剧团的退休演员,两年前加入龚州艺术团。“一开始,我是抱着玩玩的心态进来的。”黄新荣说,“记得跟他们去马炼乡的一个屯演出,晚上进屯的路像田螺一样盘盘绕绕,人在车里颠簸得要紧紧抓住扶手。我当时就想,这群业余演员为什么这么拼?”后来黄新荣明白了:对舞台艺术的热情和执着让龚州艺术团有着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渐渐地,他也“认真”起来,仿佛激起了年轻时对艺术的热爱。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演出,龚州艺术团在硬件装备和节目打造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举债提升剧团品质。“成立之初借了8000元购置服装,2013年借了29万元购置舞台车和灯光音响,后来借了26万元打造小粤剧《壮别》,这次又为《大安印记》募集了36万元前期费用……这些年团里投入的200多万元,全部是向团员借的钱。每次演出,刚还清债务,就又有新的支出在等着。直到现在还欠30多万元。”卢广华说,建团十几年,他不是在借钱,就是在还债。但每次团里要集资时,大家还是照样积极响应。曾有人问:“这么积极,不怕还不上吗?”他们说,还不上就当是为文艺作奉献了。

多年的努力和坚持让龚州艺术团在平南渐渐有了名气,如今已成为政府部门开展文化下乡宣传以及乡镇村屯开展文艺演出的“御用班底”,每年演出达220余场次。2020年,龚州艺术团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还连续6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文艺团队和优秀惠民演出文艺团体的殊荣。

今年春节长假后第一天,卢广华走进平南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向领导毛遂自荐:“我们艺术团有11名共产党员,大家有一个心愿,要打造一台“大戏”庆祝建党100周年。”

广西戏剧院编导马瑜萍听闻此消息后眼前一亮:她筹备《大安印记》3年之久,却没有遇上合适的表演团队。“虽然龚州艺术团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但他们人心齐、肯钻研、不怕累,很难得。”于是双方决定合作。马瑜萍成为《大安印记》的编剧、导演,龚州艺术团承担演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