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路促振兴 产业兴旺惠民生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11-21 10:57

G321线广州-成都公路犹如一缕彩带连接着川黔渝桂等地区,是西南出海的辅助通道,其中,毕节市境内K1512~K1668段(黔西市金碧镇经大方县至七星关区田坎乡)是跨越一市一县一区的大通道,全长156公里,沿线共有18个乡镇。

近年来,毕节公路管理局聚焦交通强国建设和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入建管养全过程,着力建设“畅安舒美”新发展理念示范路,不断提升G321线服务支撑能力。2018年、2023年先后两次分段实施了路面提质改造,两项改造工程均获省公路局优质工程评价,2018年实施的G321线K1522~K1585段(黔西金碧-大方顺德荣获省公路局畅安舒美示范路称号,当年该项目成功承办全省畅安舒美示范路观摩会,改造后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同步配套实施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拓展实施特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工程项目,有效筑牢行车安全屏障;大力整治路域环境,科学推进生态修复与绿化美化,使公路景观与乌蒙山自然风貌和谐共生;积极应用智慧公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统筹建设必要的服务配套设施,为“公路+”融合发展和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硬件和服务基础。

G321线提质改造后路况提升

如今,经过全面升级的G321线K1512~K1668段(黔西市金碧镇经大方县至七星关区田坎乡)路况水平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1%以上,日均车流量达1.14万辆次,道路平整畅通、安全设施完善、行车舒适惬意、路域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备,公路沿线产业集聚、文化传扬、美景绽放,绘就了“路网赋能发展,让经济兴、群众富、环境美的生动图景,奏响了“公路+”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路为脉,激活特色农业新动力

以“打通产业微循环”为核心,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推动特色农业集群发展,构建“一路兴百业”的产业格局。

G321沿线分布着烤烟、圣女果等大棚种植基地

畅通运输通道。着力优化沿线物流节点布局,提升通往天麻种植带、中药材、皱椒核心区等产业聚集地的支线通畅性,不断推动“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烤烟种植”等特色农业集群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速护航”。

激活特色农业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性天麻良种繁育基地高效运转,近百家天麻产业主体集聚发展,天麻胶囊、酒、面条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年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肉牛年均出栏4万头、六龙和小屯等乡镇近百家传统豆制品作坊借路网优势畅销全国各地,羊场镇皱椒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年销量超10万吨;大河口椪柑实现了“上午枝头采摘,下午跨省送达”的高效流通;烤烟是十分成熟的富民产业,黔西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稳烟”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2025年林泉镇烤烟种植基地达6000余亩,可促进烟农户均增收14万余元;乌螺坝社区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集群,实现乡村产业迭代升级。

路为媒,构建文旅融合新场景

创新探索“公路+文旅”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大方县以“奢香文化”为核心的文旅发展规划,将G321线打造为串联文化与美景的纽带,让奢香故里的文旅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百里杜鹃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优化文旅体验。持续优化全域旅游标识导引体系,着力整治重要文化节点和民俗活动区域的路域环境,营造沉浸式、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氛围,让旅游资源因路而活、因路而兴。

串联特色资源。游客沿G321线自驾,可一日尽 “花海、彝风、湖光、溶洞”四重景观。百里杜鹃单日客流峰值突破14.7万人,成为现象级旅游热点;奢香古镇的篝火晚会、彝族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单次吸引5万余人次参与,奢香古镇年接待游客量攀升至60万人次;兴隆乡苗族“跳花坡”、核桃乡白族“团圆节”等原生态民俗活动因交通改善热度持续攀升;奢香村市的彝绣、天麻等特产热销,清虚洞、木寨水上游乐园、童话五凤等多姿多彩,游客年增长率超10%,文旅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路为引,支撑现代产业新布局

探索“公路+园区支撑”模式,将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引导现代产业沿链布局、集群发展,彰显了公路在区域产业链条中的枢纽性地位。

G321线西溪干沟特大桥安装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强化园区联动。通过预留产业接口、优化交通组织、应用公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实现对运输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与快速响应,为沿线园区提供高效运输保障。

壮大产业规模。东关乡核桃乳加工厂年加工原料500吨;雪榕集团食用菌生产基地日产鲜菇80余吨畅销全国;九龙天麻加工区汇聚1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沿线火电厂、光伏电站、煤矿等能源基地众多,年发电65亿千瓦时,外运煤炭400余万吨,通过G321线这条大动脉高效输出。粤黔协作九驿示范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落地,公路的辐射催生食用菌栽培、林下生态养鸡等众多项目蓬勃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公路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路为韵,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践行“公路+生态提质”理念,让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美丽廊道。

在G321线种植适宜花卉

推进生态修复。依托路面改造项目系统性推进路域生态修复,依据沿线气候与地形,科学选种白杨、雪松、红叶李、石楠、女贞、木春菊等乡土植物,构建多层次地域特色植物景观带;采用生态植草、框架梁、挡土墙等技术治理边坡,有效固土护坡、涵养水源,公路沿线绿化覆盖率提升,实现四季常绿。

改善人居环境。在村镇聚居区、景区入口等关键路段加密设置分类垃圾箱,融入地方“两清两改”乡村治理行动,路域垃圾规范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与沿线村镇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维护路域环境的整洁与美观。“美在农家、净在村落”的愿景成为现实,沿线群众推门见绿、出行见景,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路为桥,拓展惠民服务新路径

以“公路+惠民服务”为抓手,将公路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架起连接民心的“幸福桥”。

利用大河口停车区为当地椪柑提供销售场地

服务便捷出行。积极响应贵州省“和美乡村·四在农家”政策,通过路面改造项目,精心疏通群众生活脉络,统一预埋穿越管涵,为农户搭接边沟盖板5136.5米,新增公路边沟1517.5米,高效服务出行,农用车上得了路、停得进家,群众务农、上学、就医更便捷,将公路服务向乡村末梢和民生细微处延伸。

助力群众增收。在大河口停车区、乡镇赶集点设置助农摊位,年均帮助沿线农户展示或代销天麻、皱椒、新鲜椪柑等特色农产品价值约百余万元。公路通达性催化沿线农家乐、民宿、生态采摘园等乡村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实体经营近200家,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让沿线乡镇的“乐”经济更加红火。

G321线,这条奔腾在乌蒙山乡的“振兴动脉”,正以更强劲的动能,书写着“一路通、百业兴、万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