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探索“牛耕部落”闯生态农业文明“新路”
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有一个村子,叫洋洞村,世代因山而贫,因山而困,就在三四年前也还一穷二白。如今,这个拥有一千多户人家的古老侗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勃勃生机,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兴起,昔日的穷山恶水已“变身”成为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一座座精致的“牛棚”客栈,一个个保持原始古朴风格的耕作场景,点缀在层层叠叠的美丽梯田间,在晨雾笼罩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正是杨正熙倾心经营的传统文明生态博物馆——“牛耕部落”,也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
洋洞村海拔从400至1200米,环境多样,气温温差大,稻谷品种多元,村里50岁以上群众还在坚持养耕牛,家家户户建有牛棚。
2015年,杨正熙在村里成立了“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之后,他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打造“牛耕部落”和“有机小镇”,喂养耕牛,种植老品种水稻,在梯田边修建“牛棚”客栈,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游,销售原生态稻米等农特产品。用杨正熙自己的话说,这是实现他的“生态扶贫梦”。
杨正熙是洋洞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家乡,曾先后在国有林场、乡镇等工作,这些经历也为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身为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一开始就热衷于收集传统作物种子,他希望通过古老的农耕方式,让濒临绝迹的种子焕发生机,更希望自己创建的“牛耕部落”成为洋洞村及周边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家园。经县级大力扶持,在他一手推动和打造、经营下,通过七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如今,涵盖乡村有机农业、有机田园生活、生态休闲旅游等良性循环的“牛耕部落有机小镇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经他多年搜寻收集的传统豆类、薯类、稻类等农作物老品种种子已达210多种,其中古老稻品达60多种。村民们用最传统的牛耕方式耕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他将地方传统高秆芒粳、小麻红米、胭脂紫米等进行规模化种植后,销售额从2016年的两三百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0余万元以上,直接带动80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路。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同时,还为物种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018年,黎平县洋洞“牛耕部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被列入贵州省省级农业园区。2019年杨正熙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7月“黎平县创新推动传统‘牛耕部落’的现代传承”被《贵州改革情况交流》专刊刊发。2021年11月《他把种子当儿子》获评2021年度全国“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二等奖。2016年以来,杨正熙及其先进事迹分别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报道,并被各大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洋洞村,也因此成为了国内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有牛哥”、农耕文明、“牛耕部落”“诗意生活”“重拾乡愁”等词条近年来也不断被冲上“热搜”,形成广大青年创新创业视觉“冲击波”。如今,每年春耕时节,家家户户开田犁地,形成七彩梯田“千牛同耕”的壮观景象,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让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洋洞村的牛棚客栈和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民创收的新亮点,近年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仅2020年,“牛耕部落”经营农产品实现总收入4700万元,1300余户村民户均实现增收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