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红色贵阳 | 在贵州开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炼“铀”(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半个世纪过去,关于这颗原子弹的各种内幕陆续解密。其中,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就来自贵阳市开阳县。
1956年,贵阳市中华南路92号,是一个代号“206”的信箱。
简单的数字代号,外人不解其意,但它的使命却改写了中国历史。多年以后,公开资料对“206”解密:核工业部地质局二0六大队,只是“206”近10个名字中的一个,它的任务是在贵州找铀矿。
铀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元素,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有没有铀资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发展核工业的重要物质前提。
《铀矿藏身丹砂庙》
讲述人:王毅力
1958年,我国通过飞机航测,先后在贵州省的开阳和铜仁,以及新疆发现铀矿。选择在哪里开采铀矿?毛泽东、周恩来、宋任穷、罗瑞卿等领导人考虑,新疆发现铀矿的地方在伊犁,是在中苏边界,而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不适宜在伊犁开铀矿。贵州开阳属于我国大后方,其铀矿的范围在2000平方公里,开采铀矿安全。
开阳开采、冶炼汞矿的历史,从唐朝时候开始,经过唐、宋、元、明各朝代的发展,到清朝初年,采冶规模达到中国最大,康熙时采冶范围包括今双流镇和金钟镇等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乾嘉时期采冶范围逐步扩大到现在的永温镇、禾丰乡北部、冯三镇南部一带,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2年估算,开阳清代中期丹砂采冶核心区直径达26平方公里,水银年产量达400吨,超过同时期世界最大汞矿西班牙阿尔马登汞矿,居世界第一。而阿尔马登汞矿年产不过300吨左右。
目前,开阳在明清年代修建的宝王宫,就是对“丹砂神——宝王”信奉的重要历史物证。
明末中外商人在白马洞开采朱砂时集资修建的宝王宫
苏联专家撤走
1公斤铀,相当于2700吨标准燃煤。开阳白马洞冶炼铀,肩负起重要使命,它的密级等级定为:绝密。
开阳发现铀矿后,1959年,莫斯科设计院的院长和一批苏联专家曾来矿区考察,他们把考察结果向我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和贵州省委的领导汇报,提出意见。在当年5月,根据战略需要,撤销新疆矿业公司,把重点转移到贵州开阳。
此时,白马洞汞矿已经被命名为:贵州省七六一矿。不过,这是对内的名字,对外则称:贵州开阳化工厂。这里还有一条保密规定: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报道。
1960年8月,来自苏联的300多名援华专家,全部从二机部撤走。设备供应全部停止,已经运到中国的资料,也被他们带走。苏联专家在撤离七六一矿时,对七六一矿用木桶、瓦罐、大缸冶炼铀的土方法,大为挖苦,说:“我们撤走,是对你们毁灭性的打击,你们将处于技术上的真空状态,等着卖破铜烂铁吧!20年,你们也休想搞出原子弹!”苏联专家的嘲笑、讽刺,比每天吃清水煮白菜更让人难受。
国营七六一矿部
七六一矿创建初期,这里延续了两千年的汞窑被推掉,白马洞的上千户人家被迁移到贵阳或开阳,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所有的工棚、设施,哪怕是山神庙,都被二机部接管。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不管是砸锅卖铁,还是绞尽脑汁,一定要把合格的铀冶炼出来,因为他们建立七六一矿的时候,这里曾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国防尖端科学的原料基地。
七六一矿的第一任矿长,叫杨勋亭,他是公安部四局二处派来的干部。杨勋亭的几个副手,是第二野战军五兵团解放贵州后留下来建设贵州的军人。
建矿初期,十分艰难,整个七六一矿只有8名大学生,几百个退伍军人,以及和几批先后从黔东南、安顺、毕节、贵阳招收的工人,还有从中国科学院、中央组织部、全国地质、勘探、水文部门配备而来的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人数有1300人。
建矿没多久,就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国内除了遇上自然灾害,还要勒紧裤腰带给苏联还债,二机部的拨款缩减了,七六一矿的工人,每个月只有两元人民币的工资,他们穿着草鞋在工场上炸石挑土。
开采矿洞遗迹
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100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住在民房、旧山神庙,以及地质队留下的破茅屋和几十间油毛毡房里。全部的矿山设备,只有几台土打眼机、土车床、土水碾、凿岩机、两台柴油机、一台压风机、一台锻钎棚,其余就是扁担、撮箕、荒钩、手锤和钢钎。
核心生产车间——冶炼铀235的水冶厂,由5个工人和1个大木桶3个瓦缸发展起来。这些坛坛罐罐、木桶、木池,根本不能增加矿溶量。铀235,是指铀元素里中子数为143的放射性同位素,是自然界至今唯一能够发生可控裂变的同位素,主要用作核反应中的核燃料,也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矿上的工人们经常看到,矿长杨勋亭和工人们在商量:怎样解决溶矿设备。工人们不明白矿溶设备、耐酸浸出池是什么东西,不过,按照他们学习过的保密条例,工人是只准干,不该问的不准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