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贵州 | 设计方案改动上千次 贵南高铁5分钟穿越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
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不仅使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进入高铁时代,也是贵州首条穿越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的高铁,在全国高铁建设中亦属罕见。
为了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贵南高铁荔波遗产地缓冲区段设计方案经历上千次改动,在绿水青山间成功架起了一条连接发展与保护的“生态长廊”。
《贵南铁路荔波遗产地缓冲区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显示,贵南高铁没有穿越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而是以隧道、桥梁、路基的形式穿越缓冲区,影响面积仅占缓冲区总面积的1.22%,对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不构成破坏,对遗产地及缓冲区动植物的种群、栖息地、迁徙廊道完整性均没有影响。
整整花了3年时间,仅贵州段就做了1675公里的线路规划,从中选择最适合的199.64公里。最终,贵南高铁选择了中线这条“最难”的设计方案。中线方案,建设难度最大,需以桥隧比近100%的方式,穿越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15.78公里,但是对环境干扰最小。(贵州日报)
时下正值秋收季节,农作物秸秆、田间杂草的焚烧存在诸多隐患,桐梓县通过积极引导养殖企业回收稻草秸秆用作饲料,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露天秸秆焚烧,经过粉碎、打捆、包膜等工序,废弃的秸秆变成饲料,“变废为宝”,为民创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贵州日报)
连日来,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镇咸宁村,工人加班加点确保正在建设的蓄水池早日投入使用。自去年9月以来,麻江县启动沅江源区(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项目,新建小型水保设施蓄水池593口。蓄水池能在下雨时收集降水,干旱时可随时取用,保障林区的抗旱保苗和农业、绿化浇灌用水。在干旱季节,能为当地群众提供部分生活用水,在林业、农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