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与传承之旅--侗族大歌培训班田野采风实录

节目指导中心《精品制作工作室》 | 2024-07-01 10:28

自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侗族大歌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启动以来,不仅为学员们搭建了系统学习的平台,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田野采风活动,让他们深入侗乡腹地,亲身体验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精髓。

6月18日至6月27日,培训学员走出教室,深入侗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促进侗族音乐创作,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为期10天的采风活动,项目组赶赴黎平县,从江县以及榕江县的各代表性村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聆听采集原声,与当地歌师交流访谈以及开展座谈会、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在实践基础上,加深对侗族传统音乐发展现状的认识,促进情感交流,激发创作热情。

侗族大歌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地。按照风格旋律与民间习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伦理大歌、礼俗大歌以及戏曲大歌;按照音色分类,可分为男生大歌、女生大歌、童声大歌以及男女混声大歌;按照演唱体制及其社会功能分类,亦可分为敬酒歌、拦路歌、号子等。

启程:黎平的红色洗礼与侗族文化的初探

6月18日,采风团队迎着晨曦出发,首站抵达黎平县。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学员们沉浸于红色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感受那份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随后,探访了邓敏文老师主建的“侗族文库”,与专家深度交流,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探寻新路径。培训学员在黎平会议会址留影

培训学员参观黎平会议会址

邓敏文教授与学员座谈

四寨侗寨和岩洞侗寨

6月19日,采风团队抵达四寨侗寨,这里被誉为“摔跤之乡”,同时也是侗族河歌、牛腿琴歌的摇篮。在驻村干部的热情引导下,学员们不仅领略了侗族摔跤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鼓楼前聆听了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歌师们的演唱如天籁之音,让学员们沉醉其中,纷纷拿起笔记,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随后,学员们前往“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第一寨——岩洞”,与当地的中学领导和教师就侗族大歌进校园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当晚,在岩洞鼓楼,学员们与当地歌师共同学习,收集了许多鼓楼大歌,感受到了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培训学员在四寨采风

培训学员在四寨采风

培训学员在岩洞镇采风

培训学员在岩洞镇采风

培训学员在岩洞镇采风

黄岗侗寨

6月20日 上午10时许,项目团队抵达黄岗侗寨,歌师们已在包几鼓楼准备就绪,短暂问候后演唱了叙事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鼓楼大歌《嘎阳水》、礼俗大歌《父母养你》等。歌声震撼、气势磅礴,让学员们感受到黄岗村男声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演唱时声部层次分明、情感意蕴丰富饱满细腻。除此之外,老歌师们还为大家演唱了铿锵悦耳的敬酒歌、拦路歌、扛树号子、斗牛号子等,完美展现了黄岗侗族民歌的深厚底蕴。学员还对歌师吴国华、青年传唱人吴金龙进行访谈,了解了黄岗侗寨众多歌队的分布情况,以及歌师们“唱歌悦己,感染他人”的歌唱准则。下午,在已成立40多年的从江县艺术团,艺术团为学员们不仅赏了表演了由牛腿琴、琵琶、芦笙、笛子等乐器合奏的《珠郎娘美》,演唱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山歌(笛子歌)等等经典曲目。

 黄岗侗寨村貌

学员采集黄岗男声侗族大歌

学员在吴国华歌师家中对其进行访谈

小黄侗寨和岜扒侗寨

6月21日,学员们在小黄侗寨采集了的牛腿琴歌、琵琶歌、河歌以及侗族大歌,并深度访谈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潘萨银花。潘萨奶奶给学员们讲授了许多关于学习侗族大歌的技巧,88岁高龄的潘萨奶奶即兴演唱了两首河歌,其中一首唱到“感叹青春如若流水过,请大家珍惜时光岁月”,不仅曲调优美,歌词还具有哲理性。潘萨奶奶一边演唱一边解说,学员们表示受益匪浅。

在岜扒侗寨,学员们更是亲身体验了侗族的最高礼仪——拦路仪式,并在鼓楼聆听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侗族大歌。歌师们相继演唱了“鼓楼大歌”的《嘎平阳》《嘎川珠》《嘎依廖》等。岜扒鼓楼大歌风格独特,且成套出现,男女一问一答,答不上来即为输家。学员们用心记录,展开探讨,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期的创作做好准备。

 小黄侗寨村貌

学员访谈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潘萨银花

岜扒鼓楼

岜扒拦路仪式

岜扒侗族大歌

学员采集岜扒侗族大歌

堂安侗寨 肇兴侗寨

6月22日,学员们首先来到贵州黎平堂安侗寨,聆听了当地歌班的侗族大歌,在层叠的梯田中感受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稻文化,并与当地歌队共同演绎侗族大歌,引得游人驻足观赏。随后,学员们前往肇兴侗寨,体验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并在“肇兴村歌嘹亮”晚会上演唱《家和万事兴》《美好偶遇》《路远心为近》等作品。

此外,学员们还观摩了侗族青年男女交往与恋爱的传统习俗“行歌坐月”,深刻体会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学员采访堂安歌师

歌师在肇兴歌堂演唱

学员们在"肇兴村歌嘹亮"晚会上演唱

乐乡侗寨与地扪侗寨

6月23日,学员们前往榕江县乐乡村侗寨进行侗族歌曲采集。在乐乡侗寨,学员们受到了村支书的热情接待,并聆听了歌师们演唱的侗族拦路歌、敬酒歌、河歌等歌曲,这些歌曲以小调为主,运用侗族琵琶琴和牛腿琴伴奏,展示了乐乡村侗族歌曲的独特魅力。

下午,学员们访问了村小学行之学堂,与教授侗族儿歌的老师及孩子们进行交流,并鼓励孩子们传承和发扬侗族音乐。随后,学员们参观了榕江县丰登村的蜡染和织布手工艺品,了解了侗家蜡染的制作流程和传承人杨成兰通过工作坊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乐乡歌师演唱

学员们与行知新学堂师生合影

乐乡侗族小孩演唱侗歌

乌公侗寨 地扪侗寨

6月24日,在乌公侗寨风雨桥上,学习们领略到了乌公最为典型的四十八寨琵琶歌,如:《丢久不见长相思》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欢迎远方朋友》以及《庆祝党的二十大》两首歌曲。《欢迎远方朋友》为当地歌师将汉语歌词与四十八寨琵琶歌相结合,《庆祝党的二十大》为当地歌师杨再发将歌颂党的歌词内容填词于侗族山歌曲调当中。这两首歌曲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及侗族歌曲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乌公侗寨村貌

乌公侗寨歌师演唱

下午,学员们前往地扪侗寨,驻留于地扪书院。地扪书院是“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循传统书院精神,以“赓续乡土文脉、延展乡村记忆”为宗旨,致力于村寨社区生存智慧体系、人文精神体系、传统知识体系的梳理传承和现代建构。晚8点学员们齐聚一堂,领略当地歌班的侗歌演唱,值得一提的是地扪侗寨的拦路歌与敬酒歌与前几日学员们在其他侗寨聆听到的歌曲,在技巧、风格和审美趣味上存在明显区别,从而激发学员们的关注与思考。 

 

地扪侗戏

6月25日,学员们在地扪自然生态博物馆体会了不一样的侗族戏曲文化——侗戏。侗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清代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地扪戏班子此次展演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胜华新编的侗戏《惠民政策好》,这一剧目在地扪周边区域,深受百姓喜爱,春节期间很多村寨都前来邀请地扪戏班子去演出。

新编的侗戏基本上为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目,戏师善于从侗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内容具有教育意义,有时候还蕴含深刻的哲理。

地扪侗戏

学员采集地扪侗戏

 

 占里侗寨   巨洞侗寨

6月26日 有着千年历史的从江县占里侗寨,不仅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还因其独特的人口控制和文化习俗而闻名。学员们被占里侗寨的传统村容村貌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象所打动,在与当地歌师深入交流中,学员们不仅了解了占里侗寨独特的音乐文化与传承方式,还被占里侗寨“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的生态智慧所吸引,感受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占里侗寨禾晾架

培训学员品尝占里侗寨古井井水

巨洞侗寨位于都柳江畔,这里的侗族大歌不仅具有侗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还融入了典型的河边文化特色。这种特色在歌词和曲调中均有所体现,使得巨洞村的侗族大歌独具一格。其中男生版巨洞琵琶歌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与歌师的交流中,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巨洞侗族大歌独特的河边文化特色、多种乐器的伴奏、多声部无伴奏演唱形式、丰富的歌词内容。

巨洞侗寨拦路歌

项目负责人吴文梅副教授与学员一起收集侗寨民俗用具

培训学员采集巨洞侗族大歌

 为期十天的田野采风活动,学员们深入黔东南侗族聚居地15个村寨18个采访点,历时10天里程达1223公里,圆满完成田野采风,收获满满。学员们感受了传统侗寨样貌和文化习俗,聆听了各种类型的侗歌,了解了侗族音乐的多样性与魅力。学员们与当地的音乐家和歌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侗族大歌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侗族音乐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采风,她们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侗族音乐素材,更感受到了侗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她们的创作与表演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与灵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们将会创作出更多的侗族音乐作品,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