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山”“海”有情心音相应——一场大山里的音乐会
13岁的王家芬和她的妹妹家彤、家丽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个夏天,居住在花溪高坡大山深处的她们,会与一群从广州来的哥哥姐姐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渡过了一个特殊的“夏令营”。
和其他村的孩子们一样,家芬也是花溪区高坡乡杉坪小学的学生,家芬、家彤和家丽分别就读六年级、四年级和二年级。三姐妹性格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优异。尤其二妹家彤,在“大山童音”的广州耀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来到高坡后,她和另外的15位同学参加了口风琴的学习,第一次接触口风琴的她迷上了这个略带西洋风的乐器,短短两天就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大家共同演奏了难度颇高的《大鱼》曲目。
位于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批林村,是一个离乡政府所在地还有13公里的偏远苗族村寨,这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山村。此次活动在批林村举办,希望广州和贵阳的孩子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交汇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奇妙体验。
7月12日上午,大山童音和那山文化带着广州耀华的15位中小学生一行驱车到达高坡批林村益童乐园,刚下车就受到益童乐园所有儿童和老师的热烈欢迎,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所有成员立即进入此行的主题,为两天后的音乐会做准备。广州的同学们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高坡的孩子们学习苗族传统乐器——芦笙。高坡乡的芦笙非遗传承人罗老师为所有人介绍了芦笙的基本情况,并带领益童乐园的孩子们为大家吹奏了一段精彩的芦笙表演,引起了现场所有人员的欢呼。随后,老师将所有学生分为三人或者四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位益童乐园的芦笙小老师教他们学习吹奏芦笙。
初次接触芦笙,对于来自城市的孩子来说还是有许多的不适,但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对音乐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加上益童乐园各位小老师的悉心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他们逐渐开始掌握芦笙的吹奏技巧。仅仅一天的学习时间,所有表演人员已经能够默契的吹奏出两首曲子。
7月13日,轮到广州的中学生教高坡的孩子们学习吹奏口风琴,高坡的孩子们虽然很喜欢口风琴,但是第一次学习这个乐器,还要演奏《大鱼》这首难度较高的曲子,这对于双方都是一个严峻挑战。但因为热爱和梦想,因为期待完美的演出,孩子们终于克服了重重挑战,仅用了一天的努力,就能够完美地演奏完《大鱼》这首曲子。
炎炎夏日迎盛会,欢声笑语共成长。晚上7点,一场只属于批林村全体村民和孩子们的“大山童音”乡村音乐会在高坡乡批林村篮球场顺利举行,给益童乐园所有儿童、批林村村民以及所有通过线上线下参与音乐会的人员奉献了一场梦幻般难忘的“仲夏夜之梦”。
音乐会开始之前,大山童音团队负责人张女士发表了讲话,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团队,希望通过音乐支教的方式连接城市和乡村,与少数民族同胞进行穿越山海的文化交流,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公益。随后聚爱公益中心负责人孙哲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用“感动”、“感兴趣”和“感谢”三个关键词充分的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用一首歌曲《但愿》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祝愿大家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愿皆所得。
音乐会上不只有以芦笙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更有小提琴和钢琴等西洋经典乐器,不只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活力四射的舞蹈,更有激情澎湃、声情并茂的朗诵。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造就了这次音乐会的不凡,让所有参加此次音乐会的人员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艺术滋养生命,成长与美同行。欢乐的旋律和歌声奏响了精彩的童年,美妙的音符闪耀着迷人的魅力。大山音乐会以悠扬的音乐和昂扬的姿态为所有参加音乐会的人员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矗立在批林村广场上象征着友谊和希望的“穿越之门”艺术装置,见证了广州和贵州孩子们在此刻的成长,拉近了山与海的距离,更对促进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和传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