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假期饮食起居不规律出现心慌、心悸,是不是心脏病的表现?
目前,
心脏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
如果经常感到心慌,
是不是心脏病的表现?
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起来了解一下!
本期专家: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 主任医师 刘芳
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常常具有发生突然、病死率高的特点。为了唤起大众对心脏疾病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确定每年9月29日为“世界心脏日”,旨在传播心脏病知识,提高大众防治意识。
心脏病作为常见疾病,其危害性被人们所广泛了解,但是一些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却容易被忽视,如心悸心慌、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心前区疼痛)等等。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常见的心慌心悸。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觉,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可位于心前区或传导到咽部、腋下等,用医学术语表述为“心悸”。有人感到心动过速,有人感到心动过缓,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有人感到心脏跳的紊乱,有的一会儿就好转,有的一直持续。过快或过慢的心跳均有可能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甚至失去知觉。另外一种比较轻的情况是,心跳的频率、节律正常时也可有心慌的感觉,往往是心脏神经官能症。
如果经常感到心慌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心慌时常做的检查,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可以记录短时间内的心电变化,有助于缩小确定多种特定心律失常的范围。
还有动态心电图,通过将小型便携的记录仪佩戴于受检者身上,长时间连续记录其日常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再通过主机回放、分析、综合评价受检者的心电变化情况。
再有就是运动心电图试验,通过踏车或类似跑步机的设备,观察运动中的心脏电变化,用于确定是否运动会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症状。
医生还会建议抽血化验及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原因。
由心率失常引起的心慌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
由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慌预防十分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积极预防和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禁烟限酒、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切勿过劳、熬夜等,平时要做到适当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等。必要时间入睡前可用小剂量镇静剂。
治疗病因是根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脉狭窄、心衰、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窦性心动过速也就得到了纠正;冠心病相关的心律失常,解除了冠脉的狭窄,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灌注,心律失常就会随之消失。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了引起折返的多余通道,心动过速就会得以终止。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心律失常的复杂性,药物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患者需要到医院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再选择对应药物治疗。
注意!心脏求救的九个信号
胸闷胸痛:觉得胸口压着重物,最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觉得胸部肌肉有扯动感,说明可能有潜在心血管疾病。
呼吸短促: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过去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应警惕心脏问题;躺下时出现呼吸问题,很可能是心脏瓣膜病的症状。
流感样症状:恶心、疲劳、怕冷、出冷汗等类似流感的症状都表明可能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
头晕目眩:头晕目眩伴有心悸时必须警惕,快速站立时出现头昏眼花,也可能是心脏异常的一个信号。
疲劳或失眠:很多人心脏病发作之前会出现“睡眠紊乱”,突然格外疲劳或出现失眠,应该考虑心脏是否出现异常。
严重的肠胃不适:很多人不会想到肠胃不适也会与心脏病有关,因此延误病情。
焦虑不安: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少尿且下肢浮肿: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症状。肾脏长期缺血,可致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
一躺下就气短: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可能存在心衰。
做好这四件事,让心脏更健康
饮食上要少油少盐:应注意饮食习惯,严格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量。
规律锻炼:规律、合理的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都可以通过运动来预防和改善。
管理体重:诸多研究都证明,肥胖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血压、血脂、血糖、睡眠等,都和肥胖密切相关。只要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其带来的大部分导致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都会减少。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利于发现疾病的一些早期端倪,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