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健之声 | 夯根基 强动能 提质效——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成果彰显
日前,遵义市中医院制剂室——省级示范性中药制剂中心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正式投入使用,将集合相关优势科技产业资源,攻克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进一步推动医疗、临床教学、中药制剂研发生产水平的提升,这是遵义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之一。
遵义市首个省级示范性中药制剂中心正式启用
为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2022年起,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竞争性评审,遴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遵义市成为第一批全国15个试点城市之一。抓住这一契机,遵义市抓实抓细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夯实分级诊疗根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核心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夯实联动诊疗根基
促进优质医疗扩容下沉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是关键。围绕这一目标,遵义市强化城市、县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市、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建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三大平台,推动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所做出承诺的实现。
在城市,建成由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航天医院、遵义市传染病医院等三家市级医院分别牵头,以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县医院、社区卫生院等)为成员的网格化3个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辖区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2023年6月,遵义市成功申报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成为国家10个重点培育试点城市之一。
遵义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业务培训
在县域,从全面共建转向重点突破,逐步形成“县级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的医共体建设新模式,组建县域医共体26个,在遵义市域内网格化布局建设5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2022年以来,投入资金1.36亿元启动建设21个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优化科室设置、加强人才培养、设施设备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现已建设完成9个。
在乡村,完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以在岗村医缴纳养老保险、村卫生室优化结构布局、试点实施优秀村医纳入编制内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和村医大轮训等“六大保障政策”为支撑,全面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截至目前,全市4992名离岗村医已全部享受生活补助,纳入编制管理村医104人,建成47个乡镇卫生院分院,完成两轮5012人次村医轮训。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增强自身发展动能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动能事关医改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牵住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联动机制、服务机制等推动改革深入实施的‘牛鼻子’。”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保障改革取得实际成效,遵义市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纳入2023年度市委改革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出台《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遵义市开展“一市一示范”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强化考核监管,督促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为激发公立医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遵义市强力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出台《关于推进遵义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建立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管理制度,核定增加25245名可用人员数量,增幅达217%;建立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院长(书记、总会计师)年薪和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动态调整薪酬水平,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保障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上,遵义市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均明确一位政府领导同时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卫健、医保、药品监管部门主要领导共同参与的“三医联动”改革会商联动机制,通过召集医改现场推进会、部门联席会、闭门畅谈会等,研究解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堵点问题。深入推动DIP支付方式改革示范点创建,推动DIP支付系数调整完善,基层病种从37种增加到88种;18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单病种付费,覆盖265家医疗机构;启动中医类、检验类等76项医疗服务价格专项调整工作,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开展DIP支付方式改革基线调研
在服务模式改革上,围绕让群众就医“少跑”“不跑”的核心要求,遵义市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等便民服务,实现“看病少排队、检查少跑腿、付费更便捷”。目前,全市医疗机构均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实现网上预约诊疗、线上医保支付、网上病案查询、满意度调查、电子发票、云影像(云胶片)、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全市二级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20家设立检查统一预约中心,29家通过网上和APP查询检查报告,20家开展日间手术,31家提供中药代煎配送服务。
紧盯核心能力建设
提升服务群众质效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目标。瞄准重点专科建设、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医疗建设重点工作领域,遵义市集全市之力,上下一盘棋,通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依托示范项目资金支持,打造临床重点(中医优势)专科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立项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立项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98个。加强全市34家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市、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市、县综合医院精神病科建设,强化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补齐精神专科体系短板。
在助推“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提升上,千方百计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2个县申报创建省级医养结合试点,17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13家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29家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209家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提供健康服务。着力提升儿童服务能力,完善危重儿童救治体系,建设13个县级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其中6个已通过省级验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获得省级儿童早期发展重点专科3个,3家县级妇幼保健院获批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称号,15个县(区、市)均有1个及以上镇乡儿童早期发展中心。
在智慧医疗健康建设方面,完善和提升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院内信息系统功能应用,基本诊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全覆盖。6家公立医院率先推进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市、县、乡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建成遵义市医学紧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截至目前,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联通271家医疗机构,汇聚电子病历数据3203.16万余条,居民健康档案数据725.9万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652.8万份,区域内健康档案共享应用752.5万次。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已接入医疗机构262家,累计汇聚DR、CT、核磁等医学影像数据1297万余例,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影像服务772万人次,日均服务量达9000多人次。遵义市医学紧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接入279家医疗机构,481辆救护车辆,累计统一调度派车21万余次,救治病人总数20万余人。
遵义市召开2023年医改工作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会
下一步,该市将继续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为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