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峡社区
黑河峡社区属思南县思林土家族苗族乡,是思林土家族苗族乡下辖的一个社区。黑河峡社区地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中部,其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春夏较长,冬秋较短,夏热冬暖等特点。黑河峡社区境内群山环绕,山脉绵延,沟壑纵横,区域内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有砂页岩、碳酸盐岩和紫砂页岩风化物等,土壤类型为黄壤、硅铝质黄壤、紫色土、黄壤性土,呈微酸性,出露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地形多高山深谷,地势中部稍低,四角山横贯东南,地理高程变化差异相对较小,地形以山地为主,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同时社区落周围,森林覆盖率高,社区南部乌江水淌淌而过,为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农业发展方面,该社区目前以水稻、玉米、红薯、烤烟、油菜、花生等种植为主,同时开展肉牛、生猪、意蜂养殖,社区落环境优美,内有桃花湖岛、乌江景色等自然风光,同时社区周边保留着大片农田,田园风光秀丽。
冬日的风,带着寒意而来,穿过旧时窄窄的巷子,抚过青砖黛瓦,在一座座院落上空停留一会儿,便悠悠然离去。站在原黑河峡社区传统村落核心区域思林村的古院落里,让人似乎听见,这一砖一瓦在诉说着历久弥新的故事。
思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于清朝年间,由杨氏宗族先人从陕西迁址于此。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宗族屡有人科举及第,金榜题名,进士、举人为官者至正六品以上。
如今在思林村石院坝村民组通组路入口处,仍矗立着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叫杨光明。历经岁月洗礼,墓碑已然斑驳,但是往事百年,繁华依稀可见,碑联上的阳刻篆字,每个字呈正方形,其较高的雕刻、书法艺术价值,无不印证了杨氏宗族尊师重道的传统,以及这个村落厚重的文化底蕴。
思林村位于乌江河左岸山坡较平缓地段,在思林电站水库水位线上 150至300米处,水系发达、空气湿润,有利于多种林木生长。村内有一棵高约20米的檬子树,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树树龄在百年以上,生长得十分茂盛,如今已然成为这个村子的重要标志物。
村庄房屋大多依山就势而建,主要聚集区呈现靠山临水带状条形分布,且建筑多为坐北朝南。村落建设较为集中,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而吊脚楼和四合院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尚好。村落与田土、森林错落相间、互为衬托,传统民居气势恢宏、风情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完美浓缩于这巧妙的村落布局和这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落里。
思林村传统建筑多为明末清初修建,以分散建筑为主,80%的建筑是传统的土家族五柱四瓜式木瓦房,朝向多为坐北朝南。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石院坝,大多数民居有石阶檐,房屋窗子有雕花,晒壁上端有绘画,或书写“福禄寿”“福禄禧”等。民居结构分为正房、厢房和司檐。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房两头前面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房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民居建筑技术上采用土家民居传统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木结构,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从构思、设计到施工都不用图纸,皆由木匠进行力学估算。
徜徉于思林村,当跨过古朴沧桑的吊脚门楼,人就容易迷失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里,迷失在鳞次栉比的民居中。漫步于村落东面的普安桥,用手抚摸百年磨损的石碑,时间仿佛倒退了数百年,浣衣的女子从青石板堆砌的“双水井”归来,幼童在巷道里追逐打闹,留下一串串清脆的笑声。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气,有了人间烟火,古老的村庄也能焕发活力。被风雨淋透的瓦黛、被岁月剥落的砖红、被行人踏出的石青,正是因为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才成为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底色,连接着思林的昨天和今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思林村一定会形成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这一块块承载岁月的青砖黛瓦,延续昨日的繁华,见证明日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