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霞: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特性,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小镇,显得尤为重要。12月26日上午,孔学堂特邀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九霞教授讲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讲座生动精彩、深入浅出,从特色小镇的缘起与发展谈起,结合理论分析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又辅之以实际特色小镇为案例印证,不仅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也启发了大家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本期讲座约有90名听众到场参与,其中不乏旅游业研究专家、从业者、建设者和助推者,他们对于特色小镇有着自己的感想和疑惑,在答疑环节积极与孙教授互动。
第813期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举行
讲座从特色小镇的缘起与发展现状谈起,揭示了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需求,认为特色小镇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总体说来,特色小镇经历了探索阶段、成型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反思调整阶段。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首次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做了界定,即“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2017年7月,住建部提出三项要求:1.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2.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3.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但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特色小镇的发展存在概念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等瓶颈问题。因而,所谓特色小镇,“小”的出现,是对追求空间范围、人口规模、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模式下的现代城市发展的反思和补充,是从“大而全”的大城市转向“小而精”的小地方发展的新思路。
图片孙九霞教授
讲座通过旅游发展导向下的特色小镇的特征、关联与理论基础引申开来,深入解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首先,从生产的视角、需求的视角、旅游消费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解读旅游产业的独特性,总结得出旅游与特色小镇的关联。进而,通过空间生产理论、外生、内生增长理论、哈维的“三级资本循环”理论来分析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最后,辅之以产业投入型的黄姚镇、云栖小镇案例,空间再造型的天龙屯堡、袁家村案例,内生发展型的喜洲镇、丽江古城案例为支撑,深层解读得出这三种发展模式并非孤立存在、相互排斥的,而是反映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不同思路和结果的思考方式,因此没有最优的模式,但有最适合的模式——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许是三者特征的结合,即“特色”与本土特征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空间的再造,引导社区发挥其内在的发展势能。
讲座现场
学者简介
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委员。兼任《旅游学刊》编委、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博导。孙九霞教授至今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共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曾主持或重点参与了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西双版纳、大香格里拉、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规划60余项和国家旅游局的多个专项规划。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两部,两部专著分获2011、2014年度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主编教材《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获2017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教材类一等奖。论著也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并获得“宝钢教师奖”。
作者:刘雨
图片:姚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