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伟大的转折》在“红色资源”的开掘上做出了精彩的贡献
10月23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研讨会上,国内文艺界、党史界、文献界专家学者分别从文艺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等方面分析了《伟大的转折》的成功处。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
赵彤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是一部长征题材作品,也是一部贵州题材作品,综合而言,可以说是一部贵州视角的长征题材电视剧。在题材开掘上,这是与此前长征题材电视剧都不一样的新创作,一次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
在以往的长征题材电视剧中,长征故事或如《长征》《长征大会师》,以全史的进程,展现出一条跋涉的红线,贯穿起长征途中各个重大事件、贯穿了所经过的各个省份;或如《彝海结盟》《绝命后卫师》,以重要事件为焦点,描写长征进程中一个局部的波澜起伏或一支部队光荣和风采。它们在叙事上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在叙事时间的布局上讲故事,叙事空间的展开面,大都以叙事时间的推进而起作用,叙事空间本身并不被特别关注。(如《彝族结盟》关键是彝族地区,而非四川冕宁地域)。
但在《伟大的转折》中,贵州这个伟大转折的发生地,却是以一个被强调、被厚描的独特空间形象出现的。剧情进入第2集,中央红军就进入了贵州境内;剧情结束的第38集,在会理会议已经召开后,作品还留出一笔,深情一瞥黔北游击队浴血奋战的场景,总结了贵州省工委自1935年至1949年红旗不倒的顽强坚守。在本剧中,创作者没有把叙事辅线上的角色全部放到中央红军系统内,而是将陈金榜、李晓霞、林青等始出时分散的农民、青年学生形象,逐步凝结到黔北游击队和贵州工委周围,成为故事中的第一辅线,表达了对贵州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不仅如此,在第二集中央红军入黔,36集红军离黔入川北上之间,凡在贵州境内红一、三、五、九军团历经的大小战事,自入黔时夺占黎平到离黔时的猫场镇反突袭,均予以一一呈现。由此可见,本剧深挖了贵州这个在长征过程中、在中国革命史中的独特地域形象。
而在这其中,贵州最光彩之处,莫过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遵义。长征的伟大转折、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的标志是“遵义会议”召开,这是一次“转折之会”。而后,在对这次会议的纪念史上,遵义也赢得了“转折之城”的美誉。
以“转折之城”为核心叙事空间,联结贵州、兼顾黔川滇三省,来追忆“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上及通道会议,下至会理会议,作品不仅将中国革命从步履蹒跚到脚踏实地的一步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包含着创作团队对乡土的满满自豪感。
由“红色空间”为立足点,开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在故事中展示中国革命的道路,揭示道路自信的探索过程,《伟大的转折》在“红色资源”的开掘上做出了精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