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丨大山里飞来一只“吉禹鸟”,带着非遗飞出大山

2020-09-17 15:29

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中的瑰宝,闪烁着苗族人的智慧。在苗家,从女儿出生起就要为她打一套银饰,包括头饰、首饰、一套衣服等。当下,一件出自苗家银匠之手的手工银饰,更显珍贵。

女银匠张谨,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手法,为苗族传统银饰文化发展与传承,贡献力量。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张谨

去过青岩的朋友,应该在青岩古镇看到过这样一家店铺——“贵州苗族印象”,这是张谨的苗族手工银饰工作室。从2008年开业至今,已经有12年的历史。回望十二年创业路,实属不易。

 

学艺·第一个机会

张谨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在她的家乡,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由于张谨是女儿身,按照规矩,制银所用工具是女孩儿碰都不能碰的东西。于是,孩童时期就对银饰产生浓厚兴趣的张谨,只能“偷师学艺”。每当家族里的叔伯们工作时,张谨就躲在一旁偷看,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每当家里兄弟在学艺的时候,张谨就在一边偷听,不落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在张谨心目中,制银工具碰撞发出的“叮哐叮哐”的声响,是最悦耳的乐音。

终于,一次苗家节日盛会的晚上,张谨遇到了她走上“银匠之路”的一个机会——第一次触碰到了她一心向往的制银工具。趁着大人们喝酒吃肉尽情狂欢的契机,张谨摸黑钻进了工作坊,工作台上空空如也,没有银片,也没有敲打银片用的铁锤。于是张谨从邻居家顺来一把大火钳子,当做铁锤用。个子不够高,就搬来小板凳当垫脚石,小小的身体悄悄溜上工作台,举起工具,学着平日里偷看来的大人们的模样,用力敲下去:哐!不好,手受伤了,鲜血直流。这道伤疤,至今依然隐约可见。那一年,张谨11岁。

这是张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银匠工作。这一次经历,虽以受伤告终,却也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银匠的决心。这一次经历,也让张谨的父亲的观念开始动摇,凭借着自己对苗族银饰的酷爱和天赋,使父亲决定,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开始教授她制银的方法。于是到了13,张谨就能为父亲打下手,独立完成一件工艺品。

转机·第二个机会

一边读书学习,一边给父亲打下手的生活过了几年。2002年,张谨从中级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当地的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在家人看来,张谨终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可她依然不甘心,对她的银匠工作依然心向神往。第二年冬天,张谨迎来了她走上“银匠之路”的第二个机会。

2003年冬天,因为天冷路滑,放学后张谨送一个学生回家。到了学生家,学生的爷爷正在用斧头劈开一个制银墩子,准备当做废铁朽木卖掉,张谨心急如焚。原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家里的年轻人都不做银饰了,在张谨看来:“凳子劈开了,工具废掉了,意味着以后不会再有 ‘制银’这个东西了”。

这次经历给张谨触动很大,于是她毅然提出辞职回家,这一次,她不顾家人反对,央求父亲将祖传的打银墩子传给她,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张谨成为了张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

 

创业·迎来春天

张谨的创业路,从2008年正式开启。

张谨的第一家门店,选址青岩古镇,取名“贵州苗族印象”。在她看来,青岩是贵州向外界展示贵州本土文化的一扇明亮的窗户,而苗族银饰的传承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她希望大家通过“贵州苗族印象”这只眼睛,真正看到苗族文化之美。

在长期的银饰制作中,心思细腻的张谨有了新的认识,张谨认为:现在的银饰,最关键的是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更关键的是要不断创新,让民族的元素融入生活的场景。这样,苗族传统手工银饰,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2013年,张谨在青岩的第二家门店营业,并于2019年成立贵州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希望借助吉禹鸟,让更多人认识苗族传手工银饰,让苗家传统文化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苗族的东西是一个宝贝,它传承那么久,受外界的人欢迎,人家千里万里漂洋过海的来我们,就是寻找我们的一些精髓的东西,希望能看到更多民族的东西,体现在我们的器物上,然后形成我们特定的一种贵州的文化符号。”

 

传承·展望未来

在经营好自己店面的同时,张谨也致力于传承人的培养。

2004年,张谨从学校辞职后,励志通过手艺来脱贫、扶贫。但实际问题是,苗族传统银饰传承人少,加之工艺复杂,导致款式少,出货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谨跟当地合作社合作,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地方资源,一起去培养更多的资源。张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有活干,让绣娘有活干,形成一个轰轰烈烈的创业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手艺来实现脱贫,并有效的防止返贫。截止去年,张谨所带的徒弟,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我只能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还是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的才能够把苗族传统银饰向世界推广,然后让它变成贵州的一大特色的产业,再支撑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这些兄弟姐妹。”

女银匠张谨,曾荣获“贵州民族银饰工艺大师”“筑城工匠”“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20195月,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对于这些称号,张谨认为不仅是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这份责任,我不会满足于当下,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应该会越来越好,因为行业细分越来越明确,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对于我们传统的匠人来说应该是非常好的,贵州元素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