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千年沉寂土地,水净鱼肥民致富,贵州生态渔业快速发展

动静 | 2020-10-04 13:04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贵州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全域“零网箱·生态鱼”建设。通过天然优势做好水文章,把水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湖库大水面养殖、合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养殖、设施养鱼等生态养殖蓬勃发展。

在保护好水环境、提升水质的前提下,贵州全面开展大水面养殖试点,实施湖库生态渔业整县推进、单一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等模式。今年,贵州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发展湖库生态养殖面积60万亩。

黔西南台记者 王友兰:这里就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万峰湖。从2017年开始,黔西南州就全力整治万峰湖生态环境,全面开展 “清网、清源、清岸、清违”系列行动。让一个水清岸绿、碧海蓝天的万峰湖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取缔网箱养鱼后,黔西南州转而实施了大水面生态养鱼项目,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目前,依托万峰湖宽阔的水域,兴义市已经在万峰湖沿湖建设库湾养殖区19个,年产量达300万斤。

黔西南台记者 王友兰:在我身边正在装车的这批鱼,10个小时以后它就会出现在重庆市民的餐桌上。为了打通万峰生态鱼的销售渠道,黔西南州与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签署了《渝黔合作“渔+”行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产销对接,品质好、价格优的万峰生态鱼正推向贵阳、昆明、南宁等大市场。

以万峰生态鱼为示范引领,黔西南州进一步拓展规划,通过大水面养鱼、流水养鱼、稻渔一体等方式发展生态渔业。在晴隆县光照湖库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7.5万亩,投放鱼苗308万斤,解决库区周边131人常年就业,带动1500户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展生态渔业,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实现增收,生态和渔业两者兼得。结合产业特点, 贵州确定了稻田养鱼的方向,着力增加渔业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

黔东南台记者 周一帆:稻鱼鸭复合系统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养殖方式,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稻鱼鸭复合系统具有成本低,易管理,收效快的特点,实施稻鱼鸭的亩产值要比普通的高出1000元以上。

在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中,贵州因地制宜“应养尽养、宜养则养”,已形成以铜仁市、安顺市为主的环梵净山及黔中地区冷水鱼产业带。提高产能、实现水产养殖向陆地发展的设施鱼也起步发展。

铜仁台记者 范亚鑫:铜仁冷水资源丰沛,是较早引进冷水鱼养殖的地区。截至2019年底,全市冷水鱼规模养殖点达32个,有效流水养殖面积达21.8万平方米,产量达5150吨、苗种年繁育能力达1000万尾,产值达2亿元。我现在所在的江口绿源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全市冷水鱼养殖的龙头企业。

江口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工厂化设施渔业,现有养殖基地7处,养殖水面1200余亩,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400多万元。近年来,公司集中安排或辐射带动230多人就业增收。

近年来,贵州先后出台《贵州生态渔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10多份,为贵州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水产品产量12.06 万吨,实现产值 26.89 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湖库生态渔业累计发展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280万亩、鲟鱼产量实现 1.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