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音乐志】年少不知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前段时间,李宗盛来到贵阳开了演唱会,而我一时心痒难耐,想要写一篇有关于李宗盛的文章。
有人说:“年少不知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这句话像极了“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如果问,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好不了的咳。”这句出自《给自己的歌》中,主歌向副歌过渡时,主歌的最后一句。一般来说,主歌的第一句因为是整首歌的第一句,所以最为抓人,而副歌的第一句又是整首歌的记忆点,这副歌前,主歌的最后一句,确实不是那么显眼。我喜欢这句的原因,是我真的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直白、更贴切的形容了。
你无法想象出一个粗犷的男人,有着这样感性的笔触。这句话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恍若张爱玲在世,在写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句百转千回的名句之后,转行当了作词人,又一金句诞生。
但到了《山丘》里,“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与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却把自己先搞丢。”这句歌词中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却又不给人以沉重。我不赞同许多人对这首歌的评价是“道出了内心的苦楚与无奈,警示年轻人不要无知地索求”。这首歌早在2003年旋律就已成型,而直至2013年才发行,这中间的十年,全用来写词了。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李宗盛是痛苦的,是无奈的,亦或是悲伤的,但一个男人的十年又岂是儿戏。细细品味,我所说的不给人以沉重,其实是这十年所有的感情,早已像一座座的山丘那般,沉淀了下来。而人之于山,是渺小的,踏步在山上,却不会感受到山的沉重。
李宗盛用了十年的时间,其实是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全都放下了。年轻时的他如同每一句歌词里写的,是“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是“不自量力的还手”;而现在的他,就像MV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不安有人无奈,这一切是每一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世事难料,又怎知明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看懂了这一点,这首歌便很轻很轻,轻到宛若空气,却是人生存的必需品。
如果你听过很多李宗盛的歌,无论是自己演唱,还是写给他人,你会发现或大气磅礴,又或低回温婉,这是旋律赋予的;但在歌词上有一个共同点——直白,就连歌词中的比喻都很直,十分生活化,不会为了歌词而矫揉造作,这是大老爷们儿的脾气。
李宗盛爱用疑问句,也擅用疑问句。“为何你不懂?”“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但又总在下一句为你解开这道问题的答案,那个属于他自己的答案。中间不过几秒的空隙,你刚要思考,他便给出你答案,这时恍然大悟,殊不知已经彻底陷入歌里。
犹记得去年年底大火的那首《起风了》,里面有一句歌词这样写道:“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猝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起初听李宗盛,只觉旋律好听便爱上他,而现在,歌词的内里却让我真正忠于他。
文案:李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