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品丨显影终将发生,只要光还在——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的思考与启示

2025-08-27 16:43

近日,笔者在贵阳两次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每次观影出来,心情都十分沉重,思绪万千,如同刚刚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本厚重的有关88年前整个南京城沦陷时珍贵的历史相册。

这部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观众迅速带回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虽然只是通过几位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坚持抗争,却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绝境中的坚强不屈。这部影片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一、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塑造

照相馆是一个记忆容器,显影液能够还原历史真相。电影《南京照相馆》是一部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期普通市民命运”的战争剧情片,影片触及了全体中国人心中最沉重、最难以面对的历史伤痛。导演申奥把“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没有刻意煽情和渲染,而是冷静理性地在拍摄事实。影片通过“吉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将镜头对准一群原本只求苟活的普通人如何在日军暴行面前完成从“求生”到“觉醒”蜕变的过程,最后潜移默化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主题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中。

影片中的男主角苏柳昌(刘昊然饰)是南京的一名邮递员,他的职业编号“1213”(隐含着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在危急关头,苏柳昌临时套用了吉祥照相馆一个学徒的身份,不得不为日本随军记者伊藤冲洗照片,经过照相馆老板连夜传授,他学会冲洗照片的技能。在照相馆狭小的红色暗房里,当一张张记录着日军屠戮暴行的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触目惊心的真相刺痛着他的心。苏柳昌依靠伊藤得以在吉祥照相馆勉强存活,获取食物、药品。尽管伊藤声称与他是朋友,但事实却是,日本人一边虚伪地伸出友谊之手,一边进行着杀人放火的暴行。苏柳昌心知肚明,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成为朋友。他用显影、定影及冲洗技术守护着真相,那些血淋淋的罪证才有保留并公之于世的可能。他临死前对着日本侵略者高喊“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样糟蹋”的时候,观众心底的热血一下就沸腾起来。

金承宗(王骁饰)是贡院街上吉祥照相馆的老板,也是这座城市生活的记录者。他从拍摄记录市井烟火和幸福家庭的照片到被迫冲洗记录同胞罹难的罪证。日军屠城期间,他和妻子赵宜芳(王真儿饰)、女儿金婉仪(杨恩又饰)、襁褓中的儿子只能在自家地窖里躲避。金承宗在最后关头举起相机如举枪般冲向日军,用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他的妻子赵宜芳是吉祥照相馆里的一束温柔暖光,虽然没什么台词,却演出了整个南京普通家庭的缩影。

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是乱世中的投机者,他用翻译技能换取生存机会,对日军俯首帖耳却坚信自己是在救人,在“半睡半醒”间摇摆不定。他甚至幻想,今后若日军赢了,精通日语的自己定能有一番作为。随着剧情的发展,王广海经历了心理转变的过程,从最初的沾沾自喜、为日军奔走,到亲眼见证日军残暴,特别是当他目睹日军因孩子啼哭而当着母亲的面摔死婴儿时,内心发生了剧烈震动与变化。直到最后一刻,他的亲人在河边全部被屠杀,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是“走狗”,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最后走上了奋力抗争之路。

影片女主角林毓秀(高叶饰)是个怀揣明星梦的小演员,以曾与当时著名演员胡蝶演过戏显摆。她起先并没有意识到战争如此可怕,企图通过王广海的情人身份和学说日语“我是良民”获得庇护。她被迫为日军表演,倍受欺凌。她的无助与倔强、尊严与屈辱交织,即使是蹲在床边光凭一个捂嘴的细节动作,就让观众明白了其中的痛处。她亲眼看见日军摔死婴儿,还要被迫抱着孩子摆拍“亲善照”全家福合影,她的民族意识被点燃,最后成为用相机记录战犯伏法的正义使者。

原本是南京城内的一名普通巡警的宋存义(周游饰),与弟弟宋存礼相依为命。南京沦陷后,他与弟弟失散了。一开始,他只是为了求生假死脱险,直到在吉祥照相馆避难时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有弟弟被日军刺杀的画面,才从剧痛和愤怒中觉醒。他毅然选择报仇,与挖掘南京城墙砖要带回日本的敌人同归于尽。当然,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却更像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一名复仇的勇士。

影片中反派角色的代表人物是日本随军记者伊藤(原岛大地饰),他表面斯文,实际心狠手辣。他会给流浪狗喂食,也逼着南京市民拍“亲善”照片,尽管那些人脸上的眼泪还没干。伊藤嘴里讲着“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却以通行证为诱饵布下杀人陷阱。他递给苏柳昌的通行证,实际是“催命符”,他提前给日军关卡交代,见到持有相同编号通行证的中国人立即处死。影片通过这位“优雅的恶魔”形象,彻底揭穿了日军那层虚假的披风,让历史的痛楚更加锋利刺骨。

《南京照相馆》的创作曾受到电影《屠城血证》的启发。1987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屠城血证》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一位中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将证明日军罪行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1938年1月,南京一家照相馆的15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的残暴画面所震惊,从中选取16张照片做成一本相册留作历史证据,后来相册辗转到他的同学吴璇手中,吴璇先后将相册藏在大佛的肚子里和自己家中,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该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证据。

二、影片的艺术特色与技术表现

叙事角度的巧妙选择,是《南京照相馆》能够迅速引发观众共鸣的关键所在。这部影片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的创作窠臼,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历史,直接用镜头把观众带回到1937年“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的南京,用影像当刀刃,雕刻出民族的记忆。影片以小切口切入宏大历史之中,通过普通人物视角展现战争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以冷静克制的手法呈现史实,让观众在压抑中感受民族觉醒的力量。

这部影片令人震撼之处,就在于其对细节的写实刻画,毫不回避,直击人心。电影中“照片显影罪证”“南京童谣计时冲印”等细节设计精巧,抓准了“照相”这个情境,由此衍生了所有的人物、情节、动作、空间、结构、情感和表达,最终让观众得以触摸这段残酷历史的脉络。

影片展示“一日千里”的场景令人激情满怀,金承宗在照相馆与妻子、女儿告别前拍起全家福,他拉动背景幕布,呈现出北平故宫、上海城隍庙、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以及南京城挹江门等画面时,笔者回忆起当学生时读过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最后一课》,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深切的思念。此情此景,金承宗何尝不是在给女儿金婉仪上最后一课?影片中这几位普通人物眼含热泪大声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便成为贯穿全片的精神内核,激发了观众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

影片中暗房红光下显影液浮现的血色画面,象征真相在黑暗中苏醒。贯穿全片的冷色调强化了死亡和恐惧的氛围,其中,对尸体填沟过车、血色浸染江水等场景,采用远景或剪影呈现,避免血腥特写却冲击力十足,体现了导演团队克制而有力的艺术处理。

相机的结构和枪很像,特别是相机快门声与子弹上膛声的交替,暗示“影像即武器”的深刻寓意。影片采用蒙太奇手法,把拍照和开枪的场景拼在一起,还暗示着战火背后还有一场“舆论战”,那一张张照片,像一颗颗子弹,能让全世界看到真相。

当罪证冲洗成册,历史就不会永远沉默。影片结尾处,三名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罪行的战犯在军事法庭上被宣判死刑后押往雨花台执行枪决,人群中的林毓秀按下相机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刑场上枪毙日本战犯的枪声同时响起,宣告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可谓:天理昭彰,善恶有报。

片尾曲《永远的微笑》可谓点睛之笔,余音绕梁,构成绝妙的隐喻框架:“微笑”象征人性光辉,“永远”暗指记忆传承。歌中唱道:“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心上的人儿有多少宝藏/他能在黑夜给我太阳/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这首歌的词曲者都是陈歌辛,创作于1940年的上海沦陷区。导演申奥结合电影《南京照相馆》主题,在片尾将《永远的微笑》放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赋予全新含义,歌曲表面的甜美与历史的残酷以及“微笑”在片中已作为反抗日军暴行的隐喻。

笔者认为,这部影片放映时长137分钟,若考虑控制在120分钟之内,整个叙事节奏会更紧凑一些。另外,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情节来得有点急促,此前应有个叙事交代的过程,不可或缺,毕竟中国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经历了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三、现实意义及深刻启示

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之一张珂说:历史的底片,从未真正干透。这部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对于他们创作团队的每个人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影片英文名为《Dead to Rights》,没有直译《南京照相馆》,影片中,相馆工作人员通过冲洗底片保存日军暴行影像,这些照片最终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关键证据,英文片名既直接对应影片核心情节——用影像定罪,又通过“铁证如山”的意象强化历史记忆的不可篡改性。

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电影《南京照相馆》选择的叙事路径:善与恶的较量并非以血色为底色,而是通过一群小人物在绝境中的选择,展现人性光辉如何汇聚成冲破黑暗的力量,让“照相”这件事成为了见证历史的重要象征。

这部影片还超越了传统战争片对军事暴行的聚焦,首次将镜头对准日军的“文化掠夺”策略。侵华日军试图篡改、美化历史,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还原,让影片具有了超越艺术本身的历史价值。日军掠夺南京城墙砖带回日本建造“八纮一宇塔”的情节源自真实历史。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年轻一代。

影片借侵略者伊藤的狂妄自大,以小见大地反映并批判了法西斯主义炮制的所谓“美学”。这套东西既反人类又反文明,却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其中,影像是重要组成部分。

当影片接近尾声开始显示字幕时,历史照片中的断壁残垣和现在南京繁忙的车水马龙慢慢融合到一起,此刻,笔者懂得了其中的深意,这种从银幕到现实的延伸,正是电影力量的最好证明,它让逝去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存在。如果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铭记历史,就是给未来最好的底色。

结语

记忆不是怀旧而是面向未来的行动。胶片或许也会褪色,血的教训不容忘却,历史悲剧不能重演。在日本军国主义者还在否认过去这段历史的当下,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公映恰逢其时,以对真相的虔诚显影,构成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笔者从事过30多年的摄影工作,曾在单位专门设置的暗房里冲洗过黑白胶片,知悉显影、定影以及放大照片等一些工序,从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显影终将发生,只要光还在。

电影《南京照相馆》就像一盏灯,以光影绘就我们的家国情怀与和平愿景,也提醒我们时刻铭记历史,永远守护真相和正义。

作者丨李黔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