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提醒:语音规范、用字准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这些我们必须知道!
一本“书龄”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学习时间》今天带大家去瞧瞧!
8月10日,《新华字典》(第12版)在北京图书大厦正式亮相。作为人手一本的“国民字典”,《新华字典》自1950年启动编撰以来,共经历了12次修订,上一次第11版修订为2011年6月。时隔九年,《新华字典》“上新”,新在哪里?
8项内容更新,收入初心、粉丝、点赞等新词
《新华字典》(第12版)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记者从《新华字典》的出版方商务印书馆了解到,此次修订,旨在更适合新时代读者的需要,提升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修订主要涉及8项内容:
一是根据国家规范和教学需求,增补字头。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后获批的几个化学元素规范用字,在正文字条和附录《元素周期表》里同时体现,方便查检;
二是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粉丝”“点赞”“二维码”“截屏”等;
三是贴近生活,增补新义新用法,新增义项近50个。如“派”,新增义项“一种带馅儿的西式甜点”;
四是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根据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有的字修改了注释,如“媒体”一词,在第11版释义“指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基础上,第12版增加了“互联网”。此外,根据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有的字修改了注释,根据地方田野调查的结果,有的字增加地名义项;
五是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如“匮”增加“guì”的读音。东汉张仲景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匮”读guì,同“柜”,释义体现了“匮”与“柜”的关系;
六是体现规范实用,完善《部首检字表》。为方便查检,在《难检字笔画索引》增加了“黑”“龙”“色”等部首字;
七是依据权威资料,更新附录信息。新版更新了《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地质年代简表》《元素周期表》等;
八是正文每页附二维码,用“新华字典App”扫码,就可看到当页所有单字的部首、笔画、结构等信息,免费收听字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
那么,你知道《新华字典》——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背后的故事吗?
1948年10月末的一个黄昏,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防守的古都北平。这时,北平城内的一间屋子里,几个北京大学的语言学家却在为一本小字典的编写工作激烈地讨论着。
最早提出编字典构想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魏建功。他曾师从语言学大师钱玄同。面对白话文工具书缺失的情况,他心里早就有了一个想法:编纂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实用”的新字典。
1950年8月1日,辞书机构正式成立,魏建功任社长,这个机构被定名为“新华辞书社”,未来的小字典就叫《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的初版编写历经三个春秋,于1953年12月面世。这一版《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完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字典。
出版之日就是修订之日,《新华字典》第二版修订计划也很快提上日程。有人提出,把它的出版工作交给老牌的工具书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来完成。1957年,新修订的《新华字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个版本被称为“商务新1版”。
从编纂之日起,《新华字典》就蕴集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文化的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小字典大学者”一直是《新华字典》的特色。在它的背后,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王力、吕叔湘、金克木、周祖谟、丁声树……
1970年,《新华字典》的修订还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新华字典》的修订发行工作被迫中断。1970年春天中小学开学时,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深感辞书奇缺,基础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指示重新启动《新华字典》的修订。
1970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修改汇报,和大家一起研究修改条目长达三个多小时。最早,修订组列出的修改意见多达四百多处,周恩来总理提出:除了一些反动、封建、迷信的必须要改之外,其余内容不必大改,最后只修改了六十四处。
1971年6月,这一版《新华字典》创下了发行量超过一亿册的纪录,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学习时间》提醒大家,语音规范、用字准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这些我们必须知道——诞生近七十年来,《新华字典》一共经历了十二次修订。2016年,由于全球发行量达到五亿六千七百万本,《新华字典》荣获“最受欢迎的字典”“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了一个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