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初心·传承有你 | 梨园风华,师徒共续“黔”缘

综合广播 | 2021-10-09 08:01

手、眼、身、法、步在舞台上传递“黔”韵风华,年轻的面庞演绎家国情怀。《秦娘美》《奢香夫人》《湄水长歌》《天渠》……从古至今,从劳动人民到时代楷模,一代又一代黔剧人在汲取地方文化养分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表演特色,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绽放独特光芒。

深秋时节,新创黔剧《万象生辉四化兴》在梵净山下首演,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婉转动听的旋律,贴近生活的唱词,不仅打动了台下的观众,也感染了台上的演员。

黔剧演出剧照

贵州省黔剧院青年演员周钢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黔剧的魅力。“现在大家对黔剧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黔剧,他们觉得这种演出和原来不太一样了。”

进入黔剧院六、七年,周钢从一名普通演员慢慢挑起大梁,先后主演了《湄水长歌》《天渠》等剧目,对黔剧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深厚。“师父教给我身段、唱法,我都要去模仿,然后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像是他的师父教给他一样,现在又教给我。我觉得和黔剧已经融入在一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氛围。”

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右)和青年演员周钢(左)、郑涵月(中)

周钢所说的师父是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宏。自1983年考取贵州省艺校黔剧班后,朱宏师从黔剧著名小生演员邹秀钟,从此和黔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进团以后,很多业务方面的知识都是师父来传授的。正因为师父的细心指导和不厌其烦的教学,我才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演员,才能够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黔剧《奢香夫人》

作为贵州地区流传广泛的剧种,黔剧的前身“文琴戏”一直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1960年,“文琴戏”被正式定名为“黔剧”,并组建了贵州省黔剧团。年仅16岁的邹秀钟从织金县文琴剧团调入贵州省黔剧团,成为黔剧第一代小生演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侗戏优秀传统剧目改编的黔剧《秦娘美》进京演出一举成功,拍摄成舞台艺术影片在国内外上映。1979年9月,新编彝族历史剧《奢香夫人》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观摩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见证并亲历了黔剧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邹秀钟认为黔剧的成功体现了地方戏曲的一脉相承。“构成一个剧种艺术风格的三大要素:语言、音乐、表演,黔剧有语言继承,贵州话是我们的母语;黔剧有声腔继承,黔剧的声腔从文琴过来的;黔剧有表演上的继承,黔剧是一个曲艺形式的剧种。”

黔剧著名小生演员邹秀钟(左)和徒弟朱宏(右)

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邹秀钟主演了大小剧目一百多出,塑造了一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角色。正当他演艺生涯处于黄金时期时,黔剧团演员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身为黔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演员队队长的邹秀钟放弃舞台演出,开始培养黔剧艺术事业接班人,担任了团校合办黔剧表演专业班的班主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年龄大了,需要培养新鲜的血液。黔剧院就组织了一个教学队到学校,朱宏他们这一批就是我亲自去招的,当时我担任他们的行当老师,主管业务教育。因为我想把他们这一代人培养出来,毕竟艺术人员的结构不能断代,应该是十年一波、十年一波。”

“黔剧艺术人才培养要采取阶梯式的进程”,不仅邹秀钟把这句话时常挂在嘴边,放在心中;他的学生朱宏同样也放在心中,付诸于行动。2013年,为了培养黔剧后备人才,贵州省黔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联合开办了黔剧班。2021年,中国戏曲学院又给予18个本科多剧种班名额,为黔剧培养高层次戏曲人才,并与贵州省黔剧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黔剧院挂牌“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黔剧班部分学员

 “其实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我们培养的这一批黔剧接班人今后肯定有不止一、两个成为‘角儿’的。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十年一个班,不停地对他们进行高层次的培训,让这些学员得到提升、锻炼,将来他们才真正的成为可以立到舞台上的‘角儿’。”

有了后备演员的阵容补充,黔剧院在演出剧目上也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先后推出了《湄水长歌》《大学生村官》《天渠》《腊梅迎香》等一系列精品剧目。2021年,由贵州省黔剧院创排的黔剧《腊梅迎香》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展演剧目,《天渠》和《奢香夫人》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和传统精品复排计划。贵州省黔剧院的舞台不仅活跃在剧场,还深入学校、社区、军营,不仅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云”端。创办的“贵州黔剧网”还让黔剧这个中国西南地方剧种通过互联网开启与世界的交流。 

黔剧演出剧照

在贵州甚至全国戏曲界,朱宏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而在黔剧院青年演员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个先锋榜样。黔剧《腊梅迎香》的主演郑涵月说,朱宏的一言一行给了她前行的力量和信心。“他只要一提起黔剧、一提起戏来,眼睛就是发光的,黔剧就像是融在他的血液里一样。他对黔剧的这种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然后被他带进去,融入了就有归属感。以前黔剧对于我来说是份工作,但现在,它就是我执着和热爱的事业。”

黔剧青年演员魏英如(右)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一代又一代黔剧人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黔剧人也有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今年18岁的魏英如对黔剧的认识最初源于从小在奶奶身边的耳濡目染,当她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黔剧班毕业后到了贵州省黔剧院,参加多出剧目的演出后,已经成了第五代黔剧接班人之一。这个质朴爽朗的女孩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有很多人不知道黔剧,我现在就是慢慢的把这些戏演好,然后让更多的人知道黔剧,让观众知道黔剧原来是这样唱的,原来也这么好听。” 

(部分图片由贵州省黔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