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丨悠悠四十载,“我”装着“顶云人”最朴素的愿望

综合广播 | 2021-10-15 08:18

(海报制作:李沛林)

“我”是一个直径不足10厘米的土碗,表面粗糙、颜色黯淡,被放置在顶云经验纪念馆内的一间草屋里一张不足一米高的方桌上,上面还摆放着油灯、火柴。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还没巴掌大的“我”,却是上世纪70年代安顺地区关岭县顶云公社村民们吃不上一口饱饭的真实写照。

“好个顶云坡、肥田沃土多,生产搞不好、家里不开锅。”这首打油诗,是“我”曾亲眼看见的场景。1976年,同全国各地一样,顶云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作为顶云公社28个生产队之一的陶家寨,全队32户183人因粮食产量不够、生产力没有被充分释放,村民们生活十分困难。

今年60多岁的村民张昌贤,是顶云经验纪念馆的一名管理员。在与“我”朝夕相伴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昌贤曾经带着孙女来到纪念馆,捧着“我”向她讲述那段艰难的岁月。张昌贤说,自他五六岁有记忆起,家里用的就是“我”这样的土碗。那个年代,“我”只能盛上仅够吃两三口的玉米饭,而这已经是一人一顿的口粮了。匆匆下咽的玉米饭根本吃不饱,这样经常饿肚皮的生活张昌贤过了十来年。张昌贤说,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是那个年代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1978年,一场“定产到组”的土地改革,创造了著名的“顶云经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当地老百姓吃上了饱饭。这场与安徽凤阳小岗村齐名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张昌贤还清晰地记得,当粮食产量变多、生活条件好起来的时候,家里立刻将“我”这样的土碗换成了十多个白花花的大瓷碗,村民们再也不愁吃不上大米饭了。四十多年过去,“我”和曾向土地宣战的传统农具器具,早已在悠悠岁月中一起见证着“顶云经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带给当地生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