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无指挥、无伴奏的天籁之音在巴黎震惊世界

文旅综艺节目部 | 2024-05-17 16:50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布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自此以后,中法之间开展了领域广泛的文化交流。

1986年9月,在中法建交的第22年,贵州的侗族大歌第一次登上世界艺术舞台——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这颗孕育于群山之中的璀璨明珠惊艳了世界。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大歌舞台演出(来源于网络)

没有指挥,没有伴奏,侗族大歌凭什么能称为天籁之音?又为何能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有句谚语: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在上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他们靠歌声记录下侗族人生活、迁徙、繁衍等社会行为。

在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第七集《歌》的节目中,九龙村侗族大歌队队长吴梅香和大歌队队员围坐于火塘旁,在笑声与歌声中将侗族大歌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侗族大歌,无需器乐的衬托,用合唱的声部形成旋律,记录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生活,每一段时光。在迎接远方客人时,他们唱《拦路歌》;在父母哺育儿女,期盼儿女成才适,他们唱《希望笋子高过竹》;在春耕时节播种忙,他们模仿布谷鸟叫,唱《布谷催春》;在出嫁女舍不得爸妈时,他们唱《嘎父母》……他们的眼中土地溪流、播种收获、思念愁绪皆是歌,歌是精神寄托,更是平凡生活的记录。

2009年,侗族大歌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进一步印证了非遗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