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歌舞剧院成立65周年“风雨同舟 感恩有你”系列专访
“学好艺术,为人民服务”专访国家一级演员罗星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沐浴着党的光辉,今年贵州省歌舞剧院也迎来了65周岁生日。为进一步传承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作风,展现我院当代文艺工作者积极奋进的风貌,激励省歌全体职工以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投入到新时代文艺工作中,贵州省歌舞剧院将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官方网站刊发“风雨同舟 感恩有你”主题系列专访,通过聆听初心故事,汲取前行奋进力量。
个人语录
“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学好本事,学好本事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老党员罗星芳的心声,在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她也是这样践行的。
罗星芳同志,1940年生,布依族。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艺术家,始终保持着质朴无华的党员本色,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书写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赤诚。她热爱舞蹈,渴望向所有人传播舞蹈的魅力,对她个人而言,舞蹈是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最高象征。
从戏班学徒到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
图:当年签订的红纸合同书
1949年春,我在读小学三年级,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京剧名角周少轩、周素兰夫妇。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亲想让我拜师学艺。当时有人议论我的扮相,说眼睛小,又是单眼皮。周家的老奶奶走到我面前,左右看看,说是扮相会好看,就收下这个孩子吧,将来会有出息。3月15日那天,我与周家签订红纸合同书。合同上写着:学期九年,外帮一年。在学徒期间随师走南到北,若天灾病孽,各凭天命,倘若中途转家,要赔偿一切损失……我向师父跪拜叩头,改名周星芳,从此与演艺生涯联在一起了。
此后天不亮我就被喊起床,下腰、拿顶、压腿,长辈们用棍子守着练。每次练功肉体上的疼痛使我眼里的泪水和身上的汗水一同掉下。除了练功,9岁的我还要帮师傅家做家务,看孩子,我时常背着孩子到戏院看戏,台上演,我在台下跟着哼唱,或看别人怎样做戏。我喜欢苦戏,常常陪着戏中人一块流泪,心想有一天我也会站在舞台中央演这些戏,成为一个名角,挣钱养父母和弟妹。
贵阳解放后,我特别想回家。在新社会政策支持下,师徒双方解除了当年的那张红纸合同。1952春天,我在街上偶遇梅松同志,她介绍我去考省委人民文工团(省歌舞团前身)。通过考试,我成为了文工团年龄最小的演员,从此在这个大家庭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深入苗乡侗寨,真正与舞蹈结缘
1952年秋天,中央访问团到贵州慰问演出。我团随中央民族歌舞团访问团到台江、丹寨、剑河等苗、侗少数民族地区演出。我们在场坝边搭了土台,舞台装置简单,照明用两盏汽灯,周围的蚊虫、飞蛾满台飞。演员的独白只能放开嗓子吼,声乐演员一开口歌声就被冷风吹散。但不管条件怎么简陋,我们演戏却很认真。看戏的观众很多,观众们看戏的那种神态让我们在台上更加认真、更加卖力。
每次演出结束后,访问团到群众家里与苗族同胞交朋友、学苗语、唱苗歌;去了解侗家人的生活、风俗和习惯,听民间传说故事。在深入生活,访贫问苦之余,当时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负责教授我们专业舞蹈知识,此时我才认识到舞蹈是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明白了每日的基本形体训练,环境再艰苦也不能放松,要想跳舞,让身体自如地随心而动,就必须天天练功。从此我与舞蹈真正结缘,一跳就是一辈子。
60年的芬芳,永远的蔓萝姑娘
图:周恩来总理观看舞剧《蔓萝花》演出并接见演员
图:舞剧《蔓萝花》剧照
上世纪60年代,贵州省歌舞团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了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大型舞剧《蔓萝花》,我担纲女主角。春寒料峭,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一边编,一边排,每每直到深夜。在全团的共同努力下,戏终于排出来了。1960年4月,舞剧《蔓萝花》在贵阳人民剧场与观众见面,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省委立即决定为即将视察贵州的周总理演出舞剧《蔓萝花》的第一、二幕。周总理在观看《蔓萝花》演出后的舞会上,表示要和我跳第一曲舞。与总理跳舞,心里十分忐忑,生怕踩了总理的脚,周总理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那时候我激动得无法言语。
图:彩色舞剧片《蔓萝花》剧照
舞剧《蔓萝花》得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好评,社会各界对贵州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反响强烈,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1962年,这部优秀的大型舞剧被搬上了银幕。当时《蔓萝花》在上海拍摄了 9个月,贵州省歌舞团全团也在上海待了9 个月。当时上海是什么样子,在脑海里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拍摄过程中的那些往事,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在拍摄过程中,我每天早上都要花3个小时来化妆、做准备。当时的化妆水平有限,我是单眼皮,但双眼皮上镜会更好看,更有神,于是化妆师就拿白乳胶来粘,白乳胶是有毒的,以至于至今眼皮上还残留着白乳胶留下的黑色痕迹。
图:罗星芳同志所获部分荣誉
突破艺术瓶颈,重续舞蹈前缘
1980 年在北京准备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消息传来,我止不住内心对舞蹈表演的冲动。但那时我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作为舞蹈演员,我担心肢体会变僵硬,动作不能自如,但真要退出舞台,内心并不情愿。如何重新找回舞蹈感觉,恢复舞蹈表演艺术青春?首先我想到的还是到艺术的源泉中去寻找。我重返苗族地区生活、采风。到凯里县舟溪参加芦笙节。当看到芦笙塘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苗族姑娘手牵着手一起踩铜鼓。不久我又回到关岭老家法拉坝。穿上家乡的服饰,听民族民间小乐队奏起十二支曲牌的布依乡曲,唢呐的长音和铜鼓的节奏听得使人如痴如醉。
不久,团里创编出了反映布依族人民嫁女生活习俗的舞蹈作品《伴嫁歌》。40 岁的我能否胜任舞蹈中新娘这一角色?我只有全力以赴,花时间练功,让自己的身体能更好地“说话”。1980年9月,贵州省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伴嫁歌》在会演中获优秀奖,并被大会选为优秀节目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庆招待演出和在民族文化宫的对外公演。
为何起舞?为了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图:罗星芳老师与省歌青年文艺工作者分享艺术人生
罗星芳老师经历了从戏班子的小丫头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淬炼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多次深情地表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现在的我。人生遇到很多重大事情都得到了组织的关爱和帮助,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从事舞蹈艺术已经69年的罗星芳老师也时刻心系着省歌舞剧院新一代文艺工作者。近日,81岁的罗老师专程来到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全程站立1个多小时,用情用心给新一代的青年舞蹈演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人生经历,并鼓励年青一代文艺工作者要持续学习,终生学习,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了解人民群众需求,最终用艺术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