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贵州这样做
1月10日,记者从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2年国家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共有757个村寨先后列入国家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的9.3%,数量居全国前列。
贵州省传统村落分布点多面广,民族文化突出,山地特色鲜明,传统建筑丰富。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贵州省坚守“保护发展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初心使命,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发展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名村、红色美丽村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有效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叶栋槺
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城乡和建设厅副厅长叶栋槺介绍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关情况:
从市州看,黔东南州415个、铜仁市114个、安顺市及黔南州均为78个、遵义市40个、黔西南州11个、六盘水市11个、贵阳市7个、毕节市3个。2020至2024年,黔东南州和荔波县、石阡县、三都县、镇宁县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列入全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示范县,合计实施各类项目936个,投入资金11.7亿元。目前,黔东南示范州已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实地评估验收,荔波县、石阡县、三都县、镇宁县四个县均已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正按照工作要求有序推进示范打造。
贵州省进一步强化资金、政策、人才等保障要素,统筹各方力量,遴选并打造完成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台江县、雷山县、荔波县、石阡县、印江县、兴义—兴仁、黄果树旅游区等10个传统村落集聚区,集中打造了261个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建设并向社会公开展示了495个数字博物馆,涌现了镇山村、苟坝村、高荡村、妥乐村、楼上村、大利村、拉片村、板万村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村寨。这些村寨以不同的空间布局、民居陈列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人文底蕴,对全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副处长 何治强
2024年,省政府将“维护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安全,在全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实施‘水改’‘电改’”纳入2024年度省“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按照工作安排,我们会同省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摸底调研、技术研究和资金统筹,2024年5月8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印发《贵州省 50 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实施内容。主要工作是完成“水改”和“电改”。“水改”内容包括建设消防水源、铺设消防管网、安装室外消火栓、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配置手抬消防机动泵等。“电改”内容包括对现存老旧、裸露和不规范表前电气线路、配电设施和用电设备等进行改造。
二是工作目标。计划用两年时间,对全省2148个村寨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实施“水改”“电改”,其中“水改”889个、“电改”1259个。年度目标为2024年完成1191个村寨,其中“水改”335个、“电改”856个;2025年完成黔东南州957个村寨,其中“水改”554个、“电改”403个。
三是资金统筹及补助标准。经过测算,专项行动中涉及的“水改”“电改”共需补助资金9.1亿元。
四是技术指导。我们会同省消防救援总队印发了技术指南、实施及验收导则,明确了“水改”“电改”基本内容、技术要点、设计施工验收标准等。目前,全省2024年计划实施“水改”“电改”1191个村寨已全部建设完工,其中铜仁市“水改”12个村寨、“电改”13个村寨;黔东南州“水改”265个村寨,“电改”730个村寨;黔南州“水改”58个村寨,“电改”113个村寨。
黔东南州住房保障中心主任 陈妮妮
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为市州级最多,且作为国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已经通过国家实地评估,黔东南州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415个,占全省的一半还多,占全国的5%左右,拥有数量位居全国市州级第一。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强化建章立制、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设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做好宣传推广等举措,促进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强化建章立制,保障长远发展。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传统村落挂牌成立司法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法官工作站,全面构建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促进科学发展。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挂牌保护,编制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总体项目策划》等中长期战略规划,全面引领传统村落保护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潜力发展。通过积极向上申报资金,累计获得19亿元补助资金,实施完成415个传统村落消防常高压水网设施、垃圾收运设施、风貌整治提升全覆盖建设,选取100个传统村落作为示范试点,探索以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共同缔造模式,最大化发挥村民的内生动力。
四是发挥示范带动,深化集聚发展。充分利用成功入列国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契机,统筹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5个省级集聚区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聚集辐射的方式,打造完成“雷公山原生态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和“月亮山原生态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
五是做好宣传推广,推动创新发展。通过两个示范区的打造,联动形成以“村”为主题的“村BA”“村超”等超级IP,并将49个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经验多次获全国推广,在2023年5项经验做法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后,2024年又新增2项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2024年,黔东南州还与中央美术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乡村建筑景观和艺术设计、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传承、乡村美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推动全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更上新的台阶。
贵州省将以全面落实《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1+4+10”(1个国家示范州、4个国家示范县、10个省级集聚区)为重点,分级分类、融合发展,整合省、市、县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我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记者|殷郅钦 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