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助推乡村振兴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 | 2023-09-26 13:20

金秋九月,毕节市七星关区山间地头,姹紫嫣红中展露着丰收的新图景。在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吹响了乡村振兴的激越号角。

这头产业“姹紫嫣红”,那头群众眉开眼笑。在七星关区碧海街道沙地社区木禧生态采摘园,正在采摘葡萄的阮红云和丈夫在此务工两年:“在这里打工离家近,还可照看孩子、兼顾家农活两不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七星关区充分用好用活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脆红李、桃子、葡萄、高粱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将特色产业发展成植绿护绿的绿色产业、富民惠农的经济产业。同时大力推行“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模式,把农户联结在产业链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瞄准特色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站在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永兴村山顶眺望,雪桃林盘踞山间。步入乌龙谷雪桃基地,火红的雪桃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娇嫩欲滴,桃香让人沉醉。

该基地于2016年开始种植,有金秋蜜、雪桃等品种,目前共种植3.5万株桃树。“桃树从开花、结果到成熟,都是施有机肥料,桃子品质很好、口感香脆。”该基地负责人郑德兴介绍,游客慕名而来,在桃林间拍照、采摘。

满园桃子迎客来。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撒拉溪镇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结果”。

永兴村党支部书记杜刚雄介绍,雪桃具有独特风味和晚熟优势,永兴村雪桃更具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芳香四溢”的特点,很有推广价值,发展前景好,深受重庆、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

“雪桃含有丰富的果糖、蛋白质、维生素C、膳食纤维……营养价值高。”郑德兴说,桃园以观光采摘为主,在持续发展好雪桃产业的基础上,将积极发展其它经果林种植,结合民俗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永兴村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产业兴、百姓富、村子美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这只是七星关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特色产业“引路”,为乡村振兴“铺路”。近年来,七星关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围绕全区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充分用好用活立体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独特的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并推动经果林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促使地方特色农产品品质更优、市场竞争力更强,激活农业增效、农村兴旺、农民增收的发展春水,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点开花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

桃李飘香产业旺,山野劲吹“甜蜜风”。眼下,正是李子、葡萄、桃子等水果成熟的时节,七星关区各地的水果种植基地、家庭农场等迎来丰收。

走进七星关区龙场营镇元岩村脆红李种植基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正值盛果期的脆红李吸引记者眼球,薄薄的果霜和诱人的紫红色,让人垂涎欲滴。

“目前,我们种的脆红李产生效益的有1000多亩,因具有晚熟的优势,现在正是大量上市的季节,亩产达1500公斤。”元岩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义告诉记者,他自己种了100多亩,带动群众种了1000多亩。如今,全村的脆红李喜获丰收,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帮老板摘李子,每天工钱是100元,大家都很高兴。”务工群众周永琳开心地说。

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生态等条件,元岩村种植的脆红李个大汁多、清脆可口,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我是第二次来这里收购,李子质量很好,这次准备收购7500公斤。”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收购商周军强说。

元岩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脆红李种植2400余亩,为群众提供种植、管护等技术指导,帮助寻找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据初步预算,今年该村脆红李产量达75万公斤,销售收入可达450万元,实现净产值200万元。

在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推动下,七星关区“做大绿色、做出特色”,先后建起了刺梨、猕猴桃、脆红李、枇杷、黄桃、保河梨、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持续发展壮大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水果产业,并把这些特色产业培植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绘制了一幅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的新画卷。

七星关区的特色水果产业正朝着多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该区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5.5万亩,投产面积超过10.4万亩,产值超过2.67亿元。广袤的七星关大地充盈着硕果满枝的喜人情景,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产业融合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高粱红,丰收至。走进龙场营镇安顶村高粱地,村民们正抓紧收割高粱。高粱经过脱穗、晒干后,公司会上门收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1年,龙场营镇试种300亩“红缨子”高粱,效果良好。随后,该镇以促进群众增收为落脚点,在9个村(社区)大力发展高粱种植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种植,以“订单式”种植模式打通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子。

“我今年种了30多亩高粱,预计一亩能产300多公斤高粱籽,政府帮我们联系了公司统一收购,比种玉米赚得多。”该镇卧牛村村民王永波开心地说。

目前,龙场营镇因地制宜种植“红缨子”高粱6800余亩,高粱地“映红”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致富路。“我们将继续在种植技术和政策扶持上下功夫,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高粱种植中来,不断鼓起群众‘钱袋子’。”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振表示。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发展产业,重在富民。

七星关区大新桥街道以“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公司、培养种植大户等措施,积极发展精品水果等产业,与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在大新桥街道天生桥社区主家树水果农庄生态旅游观光园葡萄种植基地,除了种植葡萄,还套种了西红柿、辣椒等,每天有10余人在基地忙碌。“在家门口打工,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太开心了。”社区年近花甲的居民李柱胜说,有了产业,大家就有了增收的门路,真是赚钱、顾家两不误。

在魏家屯社区学胜蓝莓基地,饱满成熟的蓝莓果摇曳在风中等待采摘。“我们这里离城区近,发展近郊游前景广阔。”基地负责人史健说,今后将继续扩大蓝莓种植规模,打造集种植、观光、研学于一体的农业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2022年,七星关区农业总产值超过174.4亿元,多种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群众致富步履更加坚实。

如今,在七星关区区,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一个个乡村振兴新景不断涌现。始终锚定“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目标,七星关区正奋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释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动能,为广大群众铺就一条条增收之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