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诗,被历代传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名句。然而,打开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楚辞》第19页,写的却是“路曼曼其修远兮”。那到底是“漫漫”,还是“曼曼”呢?
这个问题我们就从甲骨文中,去寻找答案。
图1:甲骨文卜辞中,“曼”字的多种写法
先来看“曼”字,这是甲骨文卜辞中的常见字,写法造型多样(见图1)。其中,我们就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来作分析。
图2:甲骨文“曼”字代表性的写法
这是甲骨文“曼”字代表性的写法(见图2),郭沫若先生说,其字形“象以兩手張目”,确实像是上下两只手,中间一只眼睛(没有眉毛)。它的本义就是,用双手抻开眼皮。那撑开眼皮又是干什么呢?辨别真伪、提高警惕、遥望远方……都需要瞪大眼睛,但是也没必要非得用两个手指头去撑开眼皮,除非眼前有了障碍物。
图3:周代金文“曼”字的写法
再来看周代金文“曼”字的写法(见图3),字形上除继承了甲骨文“兩手張目”的造型外,“眼”和“手”的上方还多了一个类似于帽子之类的“障碍物”。这个“障碍物”是什么呢?
古时候,男子成年的标志是“加冠”。加冠之后,他们才有资格以氏族成员的身份参加各项活动。因此,加冠就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就是“冠礼”。冠礼只对贵族,平民只能扎布条。冠,就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
而天子、诸侯、卿、大夫除了“加冠”外,还要“加冕”。冕,就是缀有珠宝垂鎏饰物的冠。所以,曼其实有撩开冕上的垂鎏的意思。冕是身处高位的标志,“加冕”之后才可以行使权力,权力赋予了他们能力的加大。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
《说文解字》:
曼,引也。
意思是指,曼是引的意思,即把弓拉开,弓拉开之后,才能扩张自己的能量。
图4:“曼”字的小篆写法
秦统一文字后,“曼”字的小篆字形更加形象(见图4)。长长的“冃(即帽)”内,睁开大大的眼睛,下面的“手”要保持时刻擦亮眼睛的姿势。这个就是“曼”的本义,引申为扩大或张大自己的能力。比如,水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就是“漫”;草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就是“蔓”;面粉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就是“馒”;人心扩大了,总觉得别人跟不上节奏,这就是“慢”……
图5:“曼”字的字体演变
所谓引申义,其实就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的细化与分类。翻阅《书法大字典》就会发现,这些引申义的字出现得都比较晚,有很多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因此,我认为“路漫漫”是后人这么写的,它的原文应该是“路曼曼”,即路的无限延伸。一条无限延伸的路,将我的视线一再引向远方的天之尽头,这才是屈原所要表达的意境。
图6:“漫”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