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屋檐下 住房那些事
20世纪80年代的延安路
1996年的中华北路
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南明河小河河段
上世纪80年代的大西门人行天桥
安居乐业。这个词涵盖了中国人最质朴的幸福观。
梳理贵阳人100年来,从青瓦房到职工宿舍,从房改房、集资建房到贷款买房,从大杂院到花园小区,从经济适用房到高端商品房,每一步变化,都记录着城市发展史。
回望那些围绕着住房在贵阳发生的各种故事,有人情世故,有个人奋斗,有家庭变迁,有情感寄托。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屋檐下的小家在锅碗瓢盆与柴米油盐的交织中也成为社会大历史的组成部分。
1992年7月 贵阳住房制度改革
1992年7月,对贵阳市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阳市正式出台《贵阳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建立公积金,提租发补贴,租房买债券,出售公有住房,组织集资合作建房”。
集资合作建房的具体做法是:政府统一划拨土地,免去一定的相关费用,单位自筹一部分资金,职工再出一部分资金,由单位购买或修建职工宿舍。由于集资建房户出有一部分资金,故享有该住房的部分产权。这样的集资建房方式既解决了部分职工“住房难”的问题,也为实施住房制度由福利分房向货币化分房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集资建房从这年开始,得到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和负责危旧房改造的片区房管所的积极响应。由政府组织房屋开发公司,通过土地划拨或减免税费,成片建起15—20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住宅小区。
到1999年贵阳市先后投资9亿元,在煤矿村修建了栖霞小区,东山顶上修建了东山小区,大营坡修建了沙河小区,这些小区总建筑面积为27.5万平方米,贵阳市集资建房价格每平方米不超过700元。
从1994年到1999年,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发建设的集资建房都称安居工程,政府每年以15—20万平方米的规模,在沙河、长冲、青山等地建起安居工程小区。此时,贵阳的管道煤气也已开通,小区不需要再设置煤棚,就有空地来做小区绿化,甚至修建游泳池。
讲述人:赵建伟,57岁,银行员工
★打结婚证后,立即申请住房
1991年,我28岁,几年来对象找了4个,一到谈婚论嫁时全部告吹,原因是我没房子。
我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们家住的是爸爸单位分的一套4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我和弟弟的大床放在饭厅兼客厅的房间,妹妹独自住一间,父母住剩下的一间。子女多、房子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不鲜见。有的人家,在家中安装高低床,让女儿睡上铺,儿子睡下铺,在女儿的上铺拉上一道布帘,就算是拥有了一个私密空间。
1992年7月,总算有女孩愿意与我结婚,我吸取了前几次恋爱失败的教训,让女孩和我先办结婚证,女孩同意了,我们去贵乌办事处登记结婚。领到结婚证我第一件事就是向单位写住房申请,希望能够按照政策规定对已婚职工分配住房。只有结婚的职工才能享受单位分配住房的福利,这个条件在当时由来已久。
那时,很多人家的子女结婚后没有自己的房子,都是和父母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各自的生活习惯、业余爱好不同,时间长了难免出现“牙齿咬嘴唇”的事情。许多年轻人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空间,茶余饭后,当时的黔灵公园、河滨公园等幽静的地方是他们相处的浪漫之地。
★工作之余,关注贵阳公房历史
我的同学小兵,在1992年底时来运转,他家的私房落实政策,政府除了支付他家1万元现金以外,还分了一套近60平方米的单元房。乍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珠子都羡慕得要落出来了。
由于我没有住房结婚,所以对公有住房体系一直很关注,对公有住房的历史比较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体制。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地产,资产阶级财产归人民(公)所有。解放初贵阳市公房主要来源是:一、接管旧政府的;二、代管外走人员的;三、没收反革命分子的;四、解放后新建的;五、私房改造时接收的。
公房除解决政府机关单位正常办公外,其余则以租赁形式出租给机关单位的职工或城镇居民居住。1950年4月,贵阳市房产管理委员会公布《贵阳市公产统一管理办法》,规定“各机关原有之公产及公营企业接收旧政权之户地产业,均一律归属市房地产管理处,由其负责出租和管理”。依据这个规定,贵阳市房地产管理处接管了省、市各机关单位公房的统一管理。1962年因省直属机关另设立房产管理机构,凡省级机关的公房(包括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皆归其管理。
《贵阳市建设志》曾记载:公有住房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及各机关单位成立后修建的职工宿舍,其总面积在不断增加。1950年出租的公房为8.21万平方米;1959年出租的公房为31.37万平方米;1966年出租的公房为56万平方米;1978年出租的公房为114.5万平方米;1985年,由于落实私房政策,归还部分私房,出租的公房为111.23万平方米。
★借房结婚
小兵家祖上传下来的住房,在1971年无偿交公,由国家经管。小兵说,房子有117平方米。后来,根据政策,小兵的父亲向贵阳市政府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提出申请,要求归还他家上交的住房。
几经调查,贵阳市政府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根据国家城乡环境保护部和贵阳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与小兵的父亲商量后作出决定,由政府收购小兵家的这套住房,同时为解决小兵家住房困难的问题,在贵乌北路安排一套两室一厅、近60平方米的单元房给小兵家租住。
小兵得到的这套租住房是新建的,南北向,采光、通风都好,坐在他家的客厅,可以远眺关刀岩的风景。夏天的黄昏,色彩斑斓的晚霞扑入眼帘。小兵这个人,别看没有读过多少书,工作也不稳定,但挺讲同学感情,他对我说,反正自己没有女朋友,家里留给他的这套新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干脆借给我结婚。
我一想,要得到单位的分房,不知猴年马月了,何况还有好多资历老、学历高的人排在我前面。于是便接受了小兵的好意,把新房布置在他的新居。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借朋友房子结婚的年轻人还有不少。那时,关于住房难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出台一个好政策解决年轻人的实际困难。
★集资建房
1996年,我们单位开始集资建房,单位领导在动员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搞这次集资建房,就是国家出台利好政策,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后来,单位公布集资金额,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只需交5000元钱,工作了多年的职工都能承受。
两年后,我们的新房交付使用,住了小兵5年的房子也该还他。我和妻子商量,小兵一直没收过房租,我们也只是逢年过节给他年过八旬的父母带一些礼物。为表达对小兵的谢意,一定要在他结婚时送上大红包。
搬家后不久,我们聊起这几年国家在住房改革上利民的举措,各有感慨。小兵说,他的这套房子已经按照1992年国家关于住房改革的相关政策购买下来,成为自己家的产权。
我看了这套房子的《房屋所有权证》,是贵阳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成本价出售的公有住房,这套58.94平方米的住房,总价款20540.59元,平均成本价348.5元,小兵家实际付款11574.09元。而且,这部分房款中,有一定比例是小兵父亲的存量补贴,购买起来很划算。按照规定,以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拥有完全产权。小兵在购房一年后,这套房子就可以进入房地产市场交易,不过,需要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的土地收益金。
贷款买房:改变人居的捷径
贷款买房,在今天司空见惯。
然而,本世纪初,贷款买房甫一出现,却像洪水猛兽,让习惯了无债一身轻的贵阳人难以接受这个和他们传统思维相悖的消费模式。
如果没有贷款买房,很难以想像贵阳的一栋栋高档住宅,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也难以想像市民如何解决对房子从刚需到改善型居住的难题。
★母亲担忧:贷款还得起吗?
讲述人:廖丽莎,57岁,政府职员
2000年,中天花园初建成。朋友告诉我,住在中天花园,娃娃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小区里面完成学业,而且,娃娃的一日三餐和学习,学校都可以解决,父母只需为回家的娃娃做一顿宵夜。
中天花园的配套模式在贵阳从未有过。我心动了,想当这个吃螃蟹的人。不过,当时中天花园的房价,每平方米2000多元钱,我看中的那套房子价值30万元,我把家里的箱子翻了个底朝天,所有现金、存款加在一起还差20万。销售人员提出:可以给我办贷款,每个月还款大约1700元钱。我和丈夫商量,我们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大约3000元钱,还贷款没问题。
周末,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叫我和丈夫一定要回去吃饭。我们回到家里,舅舅也来了。见母亲垮着脸,我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心里忐忑不安。母亲郑重地说,“听说你们要贷款买房,而且贷款数目是20万,这个天文数字何时才能还清?”母亲还强调,说单位分给我们的房子挺不错,为啥还要贷款买房?
原来母亲是担心我们还不上贷款。一旁的舅舅倒是很开明,说我们既然想贷款,肯定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评估,劝母亲不必太担心。然而,一生从未欠过别人一分钱的母亲就是想不通,为啥我们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去背负巨额欠款?
和母亲在贷款买房的问题上无法交流沟通,我们只能对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不买了,将就以前单位上分配的房子居住。这样回答,一场家庭会议才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贵阳首次出售商品房,售价120元/平方米
讲述人:陈世阳,65岁,1997年在云岩区房屋开发公司工作
2000年,中天花园在贵阳热销后,市民的居住观念受到改变,花园洋房、小区环境是大家开始谈论的买房话题。
以前,中天花园的地块是一片农田、荒地,后山上是贵阳市植物园,终年郁郁葱葱,尤其是秋天,蜿蜒而上的山路上种植着生长了十几年的梧桐树,金黄的树叶在一片翠绿中独显与众不同的秋色。
不过,贵阳人走到贷款买房这一步,20年来,政府部门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1981年,贵阳市城乡建设用地综合开发公司首次出售房屋是按补贴出售办法,即以基本售价的三分之一,每平方米以120元的价格,出售在螺丝山开发的20套房屋。这是贵阳市出售的第一批商品房。当时,市民普遍的月收入在30—50元之间,能够买得起商品房,而且是一次性付款的,确实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所以,这20套商品房让几十万贵阳人可望而不可及。不过,这次试水也为政府在后来实施住房改革提供了可以摸索的路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岩区房开公司、南明区房开公司成立,贵阳市房管局下属各房管所也相继成立了房屋开发公司。这些公司利用所辖地段拆除危旧房后,于90年代中期在黔灵西路、合群路、陕西路、富水路、公园路等路段两边修建了8层住宅或商住楼。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词特别重要:旧城改造。
上世纪90年代初,贵阳市在改造、拓宽城中心区道路的同时,探索出“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的路子。“以路带房、以房补路”是指政府在组织拓宽改造城中心区道路时,划定拓宽后道路两边50米范围为拆迁红线,在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一律拆迁给予补偿。道路修好后,这些地块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发建设。房开商如需开发则须缴纳所占红线范围内的拆迁安置补偿费、土地出让金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主干道上配套费高于次干道的三倍)等有关规费(政府机关在为特定人履行了一定行为或者在特定人要求使用公有物时,依法向其征收的行政手续费),让其按统一的规划进行建设;政府则收取以上规费,又用于新的道路拓宽改造,从而使政府用于市政建设的资金呈现良性循环。
正是有了旧城改造,贵阳市不少历经几十上百年的旧房、危房被拆除,建成单元楼房。
上世纪90年代,贵阳城中心区的多条干道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拓宽改造,使贵阳城区道路交通得到极大的改善,而道路两侧,一幢幢由房开商开发的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提高。瑞金北路、都司路以及拓宽改造的中华路、新华路等主次干道都走了“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的新路子。到1998年,贵阳靠“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的政策,新修、改造、拓宽了城区近60条主次干道,同时许多道路旁建起了经济适用房,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形成了今天贵阳老城区的格局。
2009年,贵阳市编写《城市建设志》时,有一个贵阳市人居面积统计:1987年,人均居住面积6.8平方米;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9.05平方米;到2009年,人均居住面积22.64平方米。日益改善的住房环境,为2000年后兴起的贷款买房打好基础,这也是政府致力于解决住房难、改善居住环境的举措。
★贷款,从担忧到坦途
讲述人:赵明,49岁,自由职业者
2000年6月,我要结婚了。一年前,女朋友家在合群路口买了一套商品房,有150平方米。我走进女朋友家,看见宽敞的客厅、石膏做成的漂亮吊顶、实木地板、独立卫浴,刷新了长期住在青瓦房的我对家居环境的认识。从那时起,我也想买一套商品房,装修得漂漂亮亮地结婚。
当时,永乐路171号的院坝正在修商品房,我和女朋友看中了一套13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房子。我跟房开商几番砍价,最终谈成买房价格为2260元/平方米,总价要293,800元。我和女朋友把所有存款、现金加上,还需要向银行贷款13万元。银行给我算了一下,每个月要还款1110元。当时,我所在的企业效益不错,每个月我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还款压力不大,还能存一点装修钱。
不过,晚上独自睡在床上,想着跟银行签的贷款合同——还贷30年,等到钱还完我也成了老头,心里莫名恐慌。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节约开支,努力存钱。2000年,贵阳大南门开了一家南天门重庆火锅,我和女朋友特别喜欢吃,基本上半个月要去一次,两个人吃一顿在90—110元之间。为了还贷,我和女朋友咬牙决定,在还款书下来之前最后吃一顿南天门火锅,以后就戒了。2000年8月,我开始还贷。8月下旬,南天门重庆火锅的味道在我脑海里盘旋,勾起了我的馋虫,女朋友的爸爸知道了我的尴尬之事,请我们去搓了一顿。未来的老丈人说:“年轻人,凡事向前看,不要太亏待自己。”
其实,接下来的几年,我发展得不错,所有的贷款在2005年12月提前还完。2010年,我还在观山湖区购买了一套改善型居住的住房。
在金阳,购买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解决了广大工薪阶层购房的问题,是住房分配走向货币化后的一种保障性措施,它是住房完全商品化、市场化之前实施的过渡形式。
讲述人:张为,52岁,企业员工
2000年开始,贵阳开发金阳新区(观山湖区的前身),碧海花园是金阳开发的第一个经济适用房。起初,这里的价格便宜,但一些老贵阳不愿意在此买房,担心发展不起来,同时,固有的思维作祟,认为在老城区住惯了,不愿意离开。金阳新区建设之前,不少老贵阳固执地认为:贵阳市指的就是云岩、南明两个区,其他区都是郊区。
关于经济适用房,我查阅过相关资料,了解到在1999年,随着建设成本的加大,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允许有3%的利润的政策出台。贵阳市物价局、贵阳市建委批准,贵阳市区内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执行“社会平均价”的标准:即每平方米1300元。以后这一价格变为起价,根据不同楼层、朝向、功能设施等因素,在起价基础上再加价。到2004年,金阳新区碧海花园经济适用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已经涨到1680元(起价)。此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呈逐年上调的趋势。
2006年,国家出台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贵阳市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涨幅过快、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者审查不严、经济适用住房面积严重超标方面的问题。同时,在2007年建立了贵阳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提出每年经济适用住房面积计划增加到100万平方米。后来,又对贵阳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销售、申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管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在书面了解和实地走访后,我看到经济适用房保障了人人有所居,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益处。而我所在的企业收入一般,那时,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钱,而且我们一家三口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经济适用房可以解决我的难题。
那时,金阳新区碧海红湖的楼盘,每平方米1700元。我喜欢这里的环境,价格也还能承受,就按规定提交审查资料,经审核后,购买了一套房子,也圆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住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