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城墙真的暗藏“天机”? 专家揭秘朱元璋的规划思路
南京城墙博物馆
刚过去的元旦3天假期,南京城墙博物馆天天爆满,吸引着很多市民前去打卡。博物馆中,“都城规划,象天法地”部分的多媒体展示,更是让市民感到新鲜。
当年,朱元璋在营建都城南京时,真的有天大的布局,并藏着天机?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南京城墙博物馆“天象与城”展区
天上紫微垣,地上明故宫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在古代,我国把星空划为三垣四像二十八星宿。“三垣”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为“中宫”,得名于北极星(紫微星),紫微星被认为是众星之主,代表着帝星。按照天象应人事,紫微垣相当于皇宫。
而朱元璋是一个讲究风水堪舆术的皇帝,他不仅设置了观星楼,还在一南一北设立了两座钦天监,以观天象。而且,朱元璋还令懂天象的风水堪舆大师、御史中丞刘基等人修撰了《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皇宫设在哪?朱元璋和他的谋臣们在“象天法地”的思想指导下,把皇宫对应了天上的紫微垣,护城河金水河则对应着天上的银河……
皇宫最重要的建筑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它们的命名也藏有“天机”。奉天殿位于奉天门正北,是宫城中的核心建筑,是皇帝登基并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的所在,俗称“金銮殿”。之所以取名为奉天殿,是强调“奉天”行事,需要依照“天”的法令,不能凭一己私欲。
而谨身殿的“谨身”寓意着统治者奉天命行事,因此必须谨身躬亲,勤奋不怠。
“华盖”指帝王车舆上的伞盖,对应着紫微垣五帝内座的华盖星。明初,华盖殿是皇帝前往奉天殿之前小憩的地方。每逢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百官奏事毕,朱元璋于奉天门或华盖殿、武英殿设宴,赏赐百官。
紫微垣中的华盖星
《洪武京城图志》的宫城与皇城
天上“贯索”星,地上有贯城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专家说,不仅明初的皇宫对应了天上的星宿,多个衙署包括南京城墙也对应了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三垣”中天市垣象征集市。天市垣中,有九颗星环绕,呈弧形半包围结构的是贯索星,象征着天牢。
明初,朱元璋把中央衙署多设立在京城东部的正阳门内,沿御道街两侧分布。独掌管司法的公署例外。当时,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位于太平门外,名为“贯城”。
这也是效法天道而设置。朱元璋认为,如果天上的贯索之内空旷无星,说明人间刑法得当,主掌刑狱的官员公平称职;如果有星,说明有冤案;如果贯索中的星很亮,则说明有重要人物无罪入狱。
天市垣中的贯索星
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游客众多
天上南北斗,地上明城墙
当然,最传奇的还是要数南京城墙。有人说,南京城墙围起来,就是朱元璋的“马脸”;有人说,南京城墙“形状呈非方、非圆、不规则、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也有人说,南京城墙沿着皇城区、商业区、军事区的“周边随着地形曲折围合而成,其总平面西北窄,东西宽,呈宫扇形”……
这次展览,多媒体演示中展示了南京城墙研究学者杨国庆的观点。1999年,杨国庆提出,南京京城城墙形状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南京的丘陵、河湖特殊的地理条件,利用南京旧有城垣以及军事防御等情况,南京城墙营建的平面图呈“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形。
杨国庆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也是朱元璋的“皇权”实现与中国数千年“相天察地”营造城垣相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