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此“学”是彼“学”吗?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学”和孔子所说的“学”是一个“学”吗?让我们从文字中,去找寻答案。
图1:“学”字的甲骨文写法
先来看“学”字的甲骨文写法(见图1),上面是两只手抱着一个叉,下面则是一个房子。这个叉代表什么呢?
从资料来看,这个叉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甲骨文的数字“五”, 代表“算筹”,相当于数学课;二是测量、占卜,两根木棍儿交叉放在阳光下,根据日影的移动来看交叉点的变化,以此可以确定时间和节气,后来发展成为八卦中的“爻”;三是“乂(yì)”字,乂的本意是剪草的剪刀,引申为修剪、修缮的意思。
远古时代,人类要想获得生存,首先要有一个安全的住所。怎样才能建造一个安全的住所?就需要对大自然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最早的“学”,正是这种感知能力的累积和代代相传的提升。
图2:“学”字的金文写法
再来看金文的“学”字(见图2),它和甲骨文相比,房子上多了一个“叉”,下面又多了一个“子”。
据推断,金文“学”字上部的两个“叉”,可能代表了“爻卦”。爻卦又是《易》所阐述的思想精髓,表达的就是文化的传承。而谁来充当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呢?那就是——“子”。“子”的本义是指婴儿,在这里是指像婴儿那样思想纯净的人。因为,人的思想只有像婴儿那样纯净,才能打开智慧,得以开悟。
《说文解字》:
学,觉悟也。
“学”的本义是指觉悟的提高。
“觉悟” 如何提高呢?
孔子接着给出了三个开悟的方法:一是“学而时”,觉悟的提高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二是“学而习”,觉悟的提高一定要结合实践;三是“学而之”,觉悟的提高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君子修为。一个人的觉悟提高了,自然也就开智了,人生就达到了另一个目标,这难道不应该发自内心的喜悦吗?
另外,《论语》中对“学”还有一种明确的阐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的“食”,指的是物欲,“食无求”就是对于物欲没有贪婪和渴望。“饱”,指的是精神状态。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对物欲的渴望,才能达到灵魂的饱满状态。“居”,指的是环境,“居无求”是指对周围的人文环境不挑剔。“安”,指的是心安的状态。君子的天命本来就是引领愚昧无知的人走向光明,所以,君子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保持心安的状态。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定义,而是对人生终极目标的修为。
图3:“学”字的小篆写法
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学”字(见图3)和金文没有多大差别。由此说明,此时的“学”还保持原来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各个诸侯国的字体却千差万别。这也说明,各诸侯国对“学”的认知也是各不相同的。文字的统一,是保证我们民族文化延绵不断的基础,也是保证我们国家文化强大统一的基础。
图4:“学”字的隶书写法
到了汉代隶书,“学”字的外形发生了变化(见图4),由圆变方;笔画也发生了变化,由曲变直 ,上面中部的“爻”变成了“文”。这说明,学习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文”所涵盖的内容也比“爻”增多了。
图5:“学”字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学”字写起来方便快捷(见图5),比起一笔一划的篆书和隶书,节省了很多笔画。草书出现的比楷书要早,它是从隶书直接演化过来的。而简体字的“学”,就是由草书楷化演变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