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长夜第一声 ——评广播剧《希望的电波》

立心传播——《贵州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 | 2019-06-18 18:42

广播剧《希望的电波》

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历史悠久的原“贵阳广播电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迁,从此诞生了一个希望的电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从那个时刻开始,广播强大的信号无论白天黑夜,不管风雨雷电,永不停歇地传向贵州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和广袤天空。

公元二零一四年,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四十年史料汇编》和部分亲历者口述为素材创作的广播剧《希望的电波》诞生了,它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贵州人民广电事业诞生的曲折故事。

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陈颂英听了这部广播剧心潮澎湃,写下了这篇文章。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五年前的这部广播剧、重温老台长的文章,仍然深深地感受到广播人那片赤诚之心。

华家阁楼,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原址

在我们隆重纪念贵州人民广播事业创办65周年的时刻,广播剧《希望的电波》录制完成了。我有幸在播出前聆听这部广播剧,作为一名老广播工作者,恰有一番“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感觉浇注心头。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年代记忆,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

1949年10月,我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进军西南,国民党军队如丧家之犬狼狈逃亡,11月上旬就逼近贵阳。

1950年11月6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收音员培训班留影

在解放贵州的进程中,接管旧贵阳广播电台,创建新贵州广播事业,也许算不上惊心动魄的一幕,但对于贵州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播剧《希望的电波》,对黑暗势力的毁台和光明力量的扩台,作了真实的描述后,重点围绕两个关键点展开情节。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人民解放军对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军代表来到了电台。要求原广播电台职工安于职守,于当天恢复中断两天的播音。

早期的通讯员证

当晚20:15-22:30,一个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为呼号的声音,穿越夜空,回响黔中大地!

这是来自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声音,是来自贵阳人民的声音!这划破长夜的第一声,是人民广播这个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叫。

第二个关键点,是1950年1月1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在面对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人民广播事业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向历史走来!

作为一个重现历史场景的纪实性广播剧,和其他叙事艺术一样,必须以写人为其中心任务。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脱离人物的行为。

贵阳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度模范工作者合影

广播剧《希望的电波》设计的人物,除解放军最高首长外,还有军代表、职工代表,电台播音员,以及代表黑暗势力的旧电台台长及从属。这些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依据的。他们在剧中,都具有叙事功能。冲突的双方,围绕着毁台和扩台,使故事得以推进。

剧本的结构,主要是围绕光明力量创建希望电波进程中的矛盾所展开的,而情节完全是为了“希望”这个主题服务的。譬如,贵阳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音,军代表要求改变以前播音软绵绵的腔调,以新时代的饱满精神播音。

这字正腔圆,精神饱满,正是人民广播一以贯之的播音风格。这种播音风格,划清了两个时代新旧的本质,这实在是令人称赞的情节设置。

1959年春,播音员刘彬、陆天

一部广播剧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典型音响的设计。

除人物对话的性格特征外,这出广播剧采制的典型音响很有创意:渐行渐远的枪声炮声,和喜庆的鞭炮声和锣鼓声的强烈对比,既表明了黑暗势力的最后疯狂,也宣告了旧制度的灭亡。

街市上不时传来的吆喝声,卖瓦耳糕喽——炒米糖开水,既体现了贵阳市民的生活细节,又展现了人民广播事业初创时的艰难。对比今日贵州人民广播事业之兴旺,不由让听众从心底涌现出时代的骄傲之情。

如果要说广播剧《希望的电波》和以往创作的广播剧有什么不同或个性。我以为,这部广播剧在情节节奏和紧张控制方面比较有特点。

1959年,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这是苗族播音员潘文美在播音。

戏剧性结构的关键之点在情节,而节奏正是控制叙事过程的一个推手。正是在这种酝酿,发生,加剧和解除的状态中,使事态向前推进。

为了让听众有继续收听的兴趣,编剧就要设计悬念和紧张,让听众欲罢不能。

在广播剧《希望的电波》中至少有三处紧张悬念的控制安排。一是旧电台办公室主任麻天宇企图掠夺财物逃走时,电台工人代表邓辉带着解放军冲进华家阁楼,占领了电台。

工作人员在乡村架设高音喇叭

二是电台试播音倒计时三分钟时,留声机驱动皮带断裂,放不出声音。还差2分10秒!还差1分37秒!倒数10秒,终于修好了。5、4、3、2、播音。

三是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找不到合适的开始曲。军代表要求直播贵阳军民庆祝1950年元旦联欢会的盛大实况。组织300名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个富有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情节安排,生动揭示了希望的电波这个主题。

1950年11月6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收音员培训班留影

我们听到这里,都为这个愿望能否实现而揪心揪肺,而这个重要的新声音,终于播出成功时,我们不禁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今天,当人民广播事业走过了创建65周年的光明历程后,重忆当年创业的艰辛,不禁让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深思。人民广播离不开人民的怀抱。

人民,永远是广播工作者心中的神祗。大时代,大气象,大作为,广播传媒已经进入了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新阶段。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在广播剧《希望的电波》中军代表那个“以时代的激情播音”,依然有着强大的正能量,让我们铭记!

广播剧《希望的电波》演职员表

出品人:白芳芹

监制:肖凯林

策划:陈海宇

协调:李正亚、杨建华、张琼

艺术指导:陈海宇

编剧:熊志刚

导演:郑玲

音乐音响:王俐

录音:杨曦

制作:王俐

责任编辑:熊志刚 王俐

剧务:王安定

解说:付清文 韩洪雷

剧中人:

邓辉由董燕伟演播,黎明由郑玲演播,苏政委由常晖演播,参加演播的还有池丹、杨绛、周韬、涂贤景、马景坤、史毅超等。

本剧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录制

贵州广播电视台原广播文艺制作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