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呈|“银”招牌铸就多彩贵州新名片

综合广播 | 2020-08-22 11:25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拥有悠久的民族特色银饰文化传统,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展示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初秋时节,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在贵阳正式发布。贵州银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代表及银饰品牌设计师们携手,以极富创意的产品展陈方式,打造了一场“银光闪闪”的视觉盛宴——传承贵州少数民族银饰文化、融合现代文创与时尚审美的“贵银品牌旗舰”正在合力铸就一张多彩贵州新的名片。

关于银饰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明代郭子章《黔记》,当时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耳”。翟九思《万历武功录》中记录:“苗女喜带银圈。”《贵州通志》记载:“……青布裹头,短裙赤脚及耳坠大环,带银项圈者为苗。”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关于侗族服饰的记载:“妇女之衣……用银线贯次为饰。”“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

银饰,是贵州各少数民族酷爱的装饰品,华贵而典雅的银饰,成为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在贵州,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随着岁月的变迁,银饰也发生了变化,因其款式繁多、种类丰富而闻名海内外。

贵州银产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产业链涉及从业人员较多,银产业的升级与快速发展,不仅是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将助力地方百姓收入的增加。因此,着力打造贵州银产业公共品牌,开发、生产、营销特色银饰旅游商品,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培育出贵州新的支柱产业。

“贵银”公共品牌由贵州省委省政府主导,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负责发起并作为会长单位组建了贵州银产业协会,吸纳贵州本土乃至全国优质银饰品牌企业和匠人,旨在坚持品质与效益相结合、坚持本土与时尚相结合、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弘扬传统银饰手工技艺精华,挖掘其独特性,打造“贵银”公共品牌地域文化特色,使其成为贵州除了烟、酒、茶、旅游、中药材产业之外的“第六张”名片。

发布会上,贵州省贵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贵州银产业协会授牌,并发布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标准,包括“贵银标准银制品”“贵银精品级银饰”“贵银食品级银器具”“贵银手工足银制品”“贵银原创银制品”。这些标准由贵州省银产业协会委托贵州省标准化院经过大量的调研研究以及专家、企业反复讨论最终形成。贵州银产业协会会长刘洋介绍,协会严格按照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银制品企业进行“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子品牌授权,首批“贵银”公共品牌子品牌有“太阳鼓”“祥纹”“黔艺宝”“唯也木”“银头彩”“大匠银家”和“小银礼”等。刘洋说:“第一批贵银子品牌包括本土老字号品牌,也包括新生代表,它们从历史、民族、自然等不同角度展现了贵州之美。贵州省银产业协会将不断壮大子品牌集群,为它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是深入实施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多彩贵州”品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贵州省旅游商品补短板、树标杆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培育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发展,贵州将把“贵银”打造成标志性的文旅产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许风伦表示:“我们将‘贵银’系列产品纳入贵州省旅游商品库,支持相关企业建立贵银品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将培育‘贵银’公共品牌加快银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