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格外需要读书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些翻动的书页,密密麻麻的文字,甚至油墨印刷的味道,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我们的不安和彷徨,给我们行走在大地上的勇气。
推荐人:秋秋
我过去有个坏毛病。只要打算在公共场合认真聊聊我的父亲,还没开腔,我就已经流泪不止。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想想看,我的父亲还健在,我和他之间没有爆发过剧烈的冲突,提起他也不是出于控诉,为什么我的反应如此强烈?对面的人看到我这样,往往会给我递来纸巾,给我一个疼惜的笑容。
最开始那几次,我害怕气氛变得凝重或者别人觉得我矫情,会立马跳过这个话题。最后实在无法逃避,我决心解决它。我先是写私密日记,把我对父亲的想法与感受都倾吐出来,这个过程我经历了多次崩溃,写写删删,才慢慢找到我与父亲关系的线索,和哭泣背后更深一层的动因。我试着在朋友面前把这些线索有条理地讲述了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讲述练习。最后,我感觉好多了,起码不再在讲述时轻易失控。
之所以说起这个毛病,是因为今年读到了心理咨询师洛莉· 戈特利布写的一本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写下她和她四个来访者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在她面前如何逐渐打开自我。当这些痛苦终于得到言说,他们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去感知,去信任。
洛莉在书中说:“然而正是我们自己的这份诚实,帮助我们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正视它们,你就能成长。”我对此感到深深共鸣。我想起了被那个“坏毛病”缠绕的自己。在决心正面它以前,我认为谈论自己是羞耻的,或者说,我从未有一个能够合理解释的路径。逃避让我的痛苦变得隐秘。
看完书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了一些改变。我会更加袒露地对他人表达我的感受,它不是宣泄,而是一种对情绪的拆解,理解我的处境、我的动机,最后接纳这些感受的发生。总而言之,那是一种很神奇,而且相当不错的体验。
推荐人:易方兴
“中国家族的史记”,在中国,能当起这几个字的书不多。
《金翼》作为一本人类学领域中极有影响力的书,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自身、家族,甚至整个民族的影子。林耀华先生讲述的这段故事,看似是描述短短二十年间,原本境遇相似的两个家族,是如何被两种全然不同的命运所改变,但实际上,它讲述的是个体的命运之锚,是如何锚定在时代的河流之上。
但光是这样,还不足以成为它值得推荐的理由。我想说的感受可能更加主观——在这一年,它给了我足够多的勇气。许多人生长于这个时代,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理解这个时代,从而得出或好或坏的结论,但在更广阔的时代长河里,命运的起伏和漂泊,往往要更加剧烈,更加令人无望,那时候的人们,要如何面对毫无确定性的未来?
林耀华先生笔下,《金翼》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少年,他一步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经历了许多时代的苦难,也抓住了许多时代的机遇。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韧性——人类的生活是轮回的,每一阶段都以危机开始,而每一次危机都激起变迁,并伴随着将生活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的仪式。
所以,在困境面前,更为关键的,是要能够看到那只冥冥之中更大的手,然后说一句:“嘿,我看到你了,我不害怕你。”
其实,在写下这段推荐语之前,我试想过用很多种方式,来描述我从这本语言朴实、故事日常的书里,所感受到的感动和震撼。最后,我还是觉得,推荐语永远是苍白的。如果有人感兴趣,还是找来书看一看,哪怕只看这本书最前面的两段,比起我的主观描述,它都更加朴实,更有力量。
感恩这世上还有文字,还有书。
——小可
文本参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