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郎德村

村史百科 | 2024-10-02 07:31

下郎德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描述村落地理环境:地理位置、行政管属、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主要灾害等)、村落面积、布局等。

(1)地理位置:郎德下寨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面,是巴拉河畔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苗族村寨。位于郎德镇北部,北接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千户苗寨”西江镇,南与丹江镇连接,西与望丰乡接壤。

(2)行政管属:属于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郎德村,是郎德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郎德下寨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热量和水资源丰富。山地气候差异明显,年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8。7℃,一般年均气温15℃左右,年均日照1237。5小时以上,年降水量1336毫米左右,春夏偏多,秋冬偏少。 ②地貌:为深切割的中山、次为低中山和高中山地貌特征,沟谷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大。 ③地质:地层主要为清水江组,岩性主要成分是浅灰、灰绿级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粉砂岩及板岩。 ④水文:巴拉河和郎望河在境内交汇,水资源较丰富。 ⑤土壤:天然地带性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出现地黄棕壤,另外还有人为熟化的水稻土。 ⑥植被: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出现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普遍存在山地灌丛。 ⑦动物:娃娃鱼、林麝、蛇、猴子等。 ⑧主要灾害:火灾、滑坡、水灾。

(4)村落面积: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25。02亩,山林面积10909。13亩,村寨占地面积44亩。

(5)布局:位于郎德镇北部,北接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千户苗寨”西江镇,南与丹江镇连接,西与望丰乡接壤。郎德下寨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形成“山—村—路—田—河”的空间格局。全村寨共10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村,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厚,为陈、吴、潘、文、余五个姓聚族而居。共286户105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9。9%。苗族人口数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8%,木房300多栋。建筑多为悬山顶穿斗台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古村印象

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两山相对、一水贯穿

1。地理位置

郎德下寨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面,是巴拉河畔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苗族村寨。位于郎德镇北部,北接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千户苗寨”西江镇,南与丹江镇连接,西与望丰乡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07°55′-108°21′,北纬26°24′-26°31′之间。

2。乘车路线

凯里:

①班车:凯运司客车站乘坐往郎德的车,半小时即可到达。

②出租车:凯里市区打的车费大约50元。

距镇府1。5公里,距县城14公里,距西江千户苗寨24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距省城贵阳221公里;距沪榕公路1。5公里,距省道307约13。5公里,离凯雷高速12公里,离凯麻高速公路18公里,距湘黔铁路约35公里。随着贵州高铁、高速公路快速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各大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郎德下寨与外界的距离。

3。自驾游

(1)雷山县城—固鲁—下郎德。

(2)凯里:市区—三棵树—寨瓦—南花—排乐—季刀—下郎德。

触见历史

篝火旁,笑容满面的苗家姑娘正在舞蹈,火焰照在她们脸上,映出幸福的模样。 噼里啪啦的篝火声,咚咚的鼓声,悠扬的芦笙,清脆的银铃,声与声交汇,热闹正在渲染着整个下朗德,黑夜开始沸腾,这处于山中的下朗德趁着夜色与火光的暧昧,也在大胆的展示自己,没有霓虹灯,也没有音响,只见那火花在闪耀,美丽的姑娘在舞蹈。欢歌乐舞过后,姑娘们不愿散去,围着篝火,喃喃耳语,用苗家话诉说各自心情。

下郎德坐落于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巴拉河支流朗望河畔,四周山冈环绕,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村前有条朗望河,河绕寨而流,孕育了一代代的下郎德人,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坐落在山腰上;建筑顺应山势,或坐西朝东,或坐南朝北,错落有致,有机地分布于山坳中,或散落在山坡上,与山体合一。

下朗德的鹅卵石街道,2008年曾在此传递过奥运圣火,十年过去了,圣火的光环随着时间消逝掉,可这里的古味与传统依旧长存,朴实的街,辛勤的人,四处散发着自然的味道。

在下朗徳,聚会用不着上饭店,选一个休闲日,在街道上就可以相聚,一个简易小灶,一口锅,便就组成一个饭局,环境比不过饭店的优雅,菜肴也比不上饭店的丰盛,但这里却多了一份原真和一份自然,菜产于自家地里,水源于寨旁的山里,煮出的菜香都回味着一股甘甜,香味飘进风中,化作原始的味道,与风一起飘荡,穿梭在古寨里,与那老石墙叙叙旧,又与古树说道,几经盘旋,来到了房前屋后,融进了吊脚楼的木香中,黑青瓦闻了这个味道,愿为木楼遮风挡雨,用一生守护这古韵。

石板路在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磨蚀下,像一位质朴的村夫,承载着厚重的人生使命,又像一根根斑烂的五线谱,弹奏着农业文明兴衰的曲调。走在石板路上,看远山近水,听村言俗语,闻鸡鸣狗吠,这里弥漫着一股田园的喧嚣与宁静。 苗族以枫香树为母亲树,以“万物有灵”的理念看待其他树,寨中的枫香树年代已久,被视为护寨树,古树高矗挺立,默默地守护着苗寨,庇佑苗族子民。

苗家人爱绣花,苗族刺绣文化源远流长,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便把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秀在衣服上,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深含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表达,也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

下朗德虽处在大山里,却也有自己的小集市,每逢赶集日,村民们挑着自家种的菜赶往集市售卖,这些蔬菜基本都是纯天然绿色种植,卖完菜的阿婆们悠然的往家里走去,这种速度就像下朗德的节奏,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翻天覆地,这里依旧山常青,水常流,人常在,不急躁,不追赶,这里的岁月,似一首温柔曲,慢慢弹,慢慢唱,任凭四季变换,节奏依旧不乱。

植被茂密的山里,连雾都更加白,雾散去后,阳光洒满了下朗德,空气中折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农人闲不住,随处可见劳动的身影,扛柴的人,驮运的马,生活最好的方式便是从劳动开始,一切乐境,皆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让这处于山中的下朗德散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时间在慢慢消磨,铁索桥上迎来放学回家的孩子,吊桥像妈妈一样敞开怀抱,拥抱归家的娃娃。村里升起了寥寥炊烟,大概是家里的妈妈在开始准备晚饭,饭间有客人来访,妈妈用苗族特有的方式对客人表达尊敬,献上了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苗族特有的一种酒文化,也是苗家人的迎客之道。 或许是因为下朗德处于偏山之中,这里的人吃原生态食物,老人的身体都较为硬朗,走起路来精神抖擞,这大概也跟山里的环境有关,山林苍郁,绿竹青翠,生活在这样一个未受污染、未遭破坏的环境里,自然便能拥有一个好身体。

时间在走,下朗德不动,岁月在走,下朗德依旧保留原始与传统,仍是一片未受社会变迁侵蚀到的净土。

环境格局

风景名胜

(1)郎德上寨 ①位置: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距离下郎德村有1公里 ②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类别:人文景观 ④环境:郎德上寨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面,是巴拉河畔雷公山脚下的一个苗族村寨。位于郎德镇北部,北接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千户苗寨”西江镇,南与丹江镇连接,西与望丰乡接壤。 ⑤主要内容:1982 年郎德上寨被列为黔东南州 7 个开放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87 年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村寨,1995 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1997 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 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2001 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西江千户苗寨 ①位置:位于雷山县的西江镇西江村,在郎德下寨的东部24公里。 ②级别:国家AAAA级景区 ③类别:人文景观 ④环境: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⑤主要内容: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3)雷公山 ①位置:苗岭山脉主峰,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四县之间,由十多个1800米以上山峰组成主峰在雷山县城东32公里处。距离下郎德有30公里 ②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③类型:自然景观 ④主要内容: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300公顷,是以保护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涵养、旅游),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文物古迹

(1)古井:大寨水井和岩寨水井,井水实为山泉,水从山穴处涌出。村民于泉眼上修建拱形井盖,形同拱桥,其上为路。井壁、井面以石板铺砌,分为三级。头级饮用,二级洗莱,末级洗衣。 大寨水井位于寨头。始辟于明代。清代重加修葺,头级口宽2米,进深2。5米,井盖拱高1。3米。这口井提供大寨2/3人民的生活用水。如今家家户户已通自来水,村民仍独钟于井水。老人过世,必以井水殉葬。

(2)古粮仓:位于朗望河上游河边50米处,下面潮湿没有堆放粮食,这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下郎德的村民害怕起火灾就没有把粮食存放正家中,就建起了粮仓存放;粮仓有上下共2层,为木构架结构,单体建筑,共有40平方米,屋顶用瓦覆盖。

(3)古水碾房:在郎望河上游及大寨所在的同一方位,大寨古粮仓的50米处,保存状况完好,有70平方米,共一层,里面还有水碾,下郎德的村民都到此来碾米;充满智慧的下郎德人民利用水落差,将水能变成动能,通过水流带动水车、水车带动磨盘的方式,将稻谷去壳成米,水碾出来的稻米香甜可口,口感好。

村落风貌

(1)自然风貌:村寨背山面水,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0%,林地面积占村域总面积的80%,境内最高海拔800米,最低海拔150米。孕育了二百余种生物物种,含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资源二十余种。

(2)环境风貌: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到苗族独有的木吊脚楼建筑外,还可以欣赏到寨民表演的拦路酒歌、盛装苗舞、芦笙舞、八抬芦笙舞等等节目。郎德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资源,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

(3)建筑风貌:这座秀美的苗寨像一颗钻石般镶嵌在半山腰,在寨前有清澈见底的郎望河,村寨内民居错落有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睦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吊脚楼群,尤其是苗族同胞们对自己文化自觉的保护意识,使郎德成为活力的苗族博物馆,郎德下寨无论是建筑环境、建筑布局,还是建筑工艺、建筑功能、建筑习俗,都具有民族特色,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载体。

(4)重要节点特征:①街巷:下郎德街巷与坡道呈树型的有机形态。 ②广场空间铜鼓坪:铜鼓坪悉以鹅卵石枋铜鼓鼓面纹饰精心铺墁。 ③防火池:位于大寨寨头上方。 ④寨门:穿斗式木结构,下设“ 斗安息”。 ⑤民居的入口空间:下郎德苗寨吊脚楼的入口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

村落选址

(1)选址特点:四周山冈环绕,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村前有条朗望河,吊脚楼层层叠叠地坐落山腰上;郎德下寨周边层峦叠嶂,数岭集结,呈同心发散状,寨子便是处在山体余脉的聚合处。村中的大多数建筑顺应山势,或坐西朝东,或坐南朝西北,错落有致排列,有机地分布于山坳之中,或散落于山坡之上,山体合一。

(2)形成背景:早年下郎德村先民住在寨后山梁上,明朝年间搬到山腰上,如此便于下田干活,又便于上山种地,不侵占肥田沃土,确保住户不被水冲沙压。村子分为三个自然寨,河的东南方向是大寨、河的东北方向是岩寨,形成隔河相望;在距离大寨5公里处跟大寨同一方向的山腰上还有一个自然村寨也公寨。在村中的传统建筑为吊脚楼,一般为2层2开间以上,柱用材质好的杉木建造,小青瓦坡屋面。木楼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青石铺成的小路形成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花街步道。

村落格局

(1)聚落形态:集聚型带状(或列状)村。

(2)格局:顺山顺水

(3)分布:郎德下寨民居依山而筑,为木质结构吊脚楼。

(4)街巷:寨内用鹅卵石铺成的大道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共有50条6000米;寨子中央还用鹅卵石铺成面积约250多平方米的芦笙铜鼓坪,鹅卵石铺成鱼鳞形状,表示苗民对鱼的崇拜,非常别致,古韵十足。主要街巷暂无命名。

(5)传统民居:郎德下寨古建筑群数量丰富,传统风貌建筑300多座,建筑面积达21064平方米,占地面积1399。75公顷,清、民国时期的各类历史建筑5座。三开间吊脚楼民宅。吊脚楼,苗语称“寨嘎娄”。全寨现有穿斗一式木结构民宅300多栋,绝大多数为吊脚楼。最老的几栋吊脚楼建于清代。位于寨内东南隅的陈氏民宅,建于清代,多次维修,迄今完好。主体建筑为三开间吊脚楼。为上下二楼方便,于右侧加建一间耳房,其内安置楼梯,屋面做成歇山顶。通面阔20米,通进深7米。总体为三开间民宅,分为两开间居室。三面带廊,悬山青瓦顶,侧立面与普通三开间吊脚楼结构相同。通面阔16。8米,通进深8。3米。

建村智慧

郎德下寨至今有千百余年,原祖宗原来是住在现在的凯里市舟溪镇,有一天老祖宗来到此打猎,猎狗走在前面不肯走,一直看着水里的绿萍,老祖宗就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搬到此定居,经过多次的搬迁就形成今天的规模。 苗族风水学是建村的智慧体现,四周山冈环绕,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村前有朗望河,寨后保寨树苍翠屹立,面水生活方便。整个古村落淳朴平和,恬淡宁静,有幽静、古朴、自然、原始之美。村中的大多数建筑顺应山势,或坐西朝东,或坐南朝西北,错落有致排列,有机地分布于山坳之中,或散落于山坡之上,山体合一。

民俗文化

特色文化

(1)音乐:分有古歌、匕歌、酒歌、不同的曲调、不同的唱法,清歌、肮必福歌(叙事歌)等;不同类别的歌有歌唱的对象、时间、地点、季节、场合、方式、人数也不一样,每种各有其特点。如古歌曲调浑厚练达,节拍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每唱完一小段古歌,要道白一番,多为中老年人所唱,歌唱的时间、地点、季节、场合、方式、人数没有限制。情歌曲调很多,抒情气氛浓郁,旋律优美。一般是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或混声合唱的。多为青年男女社交所唱,歌唱的时间多是在晚上,地点在规定范围之内的地方,季节是在农闲季节,场合是在游方场,方式是男女对唱、人数不限。飞歌曲调明快,豪迈奔放,唱时声音嗦亮,两山之间能够听见,因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所唱,歌唱的时间、地点、季节、场合没有规定,方式是有独唱、合唱,人数不限。也有大宴宾客时唱的,但是歌唱的内容和曲调有所不同。

(2)舞蹈:分有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等。木鼓舞、铜鼓舞的鼓点和跳法不一样,芦笙舞的曲调也有多种,花样也多,跳法也不一样。

(3)跳铜鼓:跳铜鼓,苗族习惯是过年才举行活动。一般是谁家的铜鼓,过年时,先在自家敲,少数人去观赏,三天之后,才把铜鼓拾出家门,到铜鼓场去敲,开始只有少数人跳,过年最后三天,绝大部分女青年都参加跳,般踝鼓声,伴有芦笙声音。最后一天,要穿盛装,戴银角,中老年人,穿长衫子,外套马挂,参加跳,女性圈一圈,男性围一圈翩翩起舞,快要结束,女青年还给鼓芦笙挂彩带,寨里鼓主,拿酒糯米饭来供给鼓场上所有的男女青年中老年人吃,以示祝贺。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描述村落建村历史过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郎德下寨大约始于至明末元初,历经约500年历史,虽然历尽沧桑,重建或增建了一些民居,居民世代全为苗族,一直保持聚族而居的传统,迄今仍然沿用“父子连名制”。原来是住在现在的凯里市舟溪镇,有一天老祖宗来到此打猎,猎狗走在前面不肯走,一直看着水里的绿萍,老祖宗就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搬到此定居,经过多次的搬迁就形成今天的规模。
描述村落建制变迁史。

(1)新中国成立前均属于报德乡所辖;

(2)1984年8月3日社改乡之后改为郎德村委员会,辖郎德、岩寨、也公、也角四个自然村。

美食物产

苗绣

苗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刺绣的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平绣、辫绣、结绣、破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籽、堆花等十来种。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

蓝靛染布

蓝靛染布:将割来的蓝靛草连茎带叶浸于缸中,经一昼夜靛质即分解,溶于水中呈绿色,随即将蓝靛草拿出以免脱叶。然后以适量的石灰加入水中,用瓢或棍棒将水搅、打至起泡沫时止,将石灰与水调匀,加强其分解靛质能力。约过四五天后,靛质经石灰分解下沉,呈深蓝色胶状,即可将清水隔出,即成蓝胶。染布时要把蓝胶和配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好。靛水比例、染液温度、提染时间、漂染次数、挂浆手法等环节不能错误。

刨汤

“刨汤”也是郎德苗寨的名菜之一,过年杀猪时,将猪内杂肺、小肠、大肠和脆骨及部分肥肉,另加猪血、加清水煮熟,其味鲜美,称“刨汤”,请亲朋好友来共食,称“吃刨汤”。

传统建筑

吴胜海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吴胜海宅位于郎德下寨吴氏家族芦笙场前方,始建于清代末年,现存建筑为吊脚楼 , 是村寨内历史最悠久的一栋传统建筑之一, 该建筑已经过全面整修,现状条件良好,规划完善功能,丰富展品,充实建筑底层功能,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价值。 住房建筑坐北朝南,房屋面积较小,保存完好。建筑为木质结构,一栋2层2开间传统吊脚楼。覆瓦为青黑色,木结构部分为淡黄色。

陈天胜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苗族

始建于民国末年,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建筑坐西朝东,目前还有人居住,建筑保存完善,规划全面保护整修。

建筑风貌为吊脚楼传统建筑,屋顶倾斜覆瓦。

(1)体量形式:三间,上下2层。底层为吊脚楼,二层三面带廊。屋面悬山青瓦顶。通面阔12。4米,通进深8。25米。

(2)建筑色彩:覆瓦为青黑色,木结构部分为黄色。

(3)屋顶形式:倾斜覆瓦,屋顶是人字形状。
大型单个院落:

(1)厅堂:位于建筑中间,坐南朝北,数量为1间。

(2)卧室:位于厅堂两侧,东西向,数量为2间。

(3)厨房:位于第二开间一楼的最里面,有一间。

(4)厕所:位于房屋外面。

吴庆华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苗族

始建于民国年间,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村寨内最具有特色,建筑坐西朝东,目前还有人居住,建筑保存完善,规划全面保护整修。

(1)建筑风貌:建筑是坐西朝东,传统的吊脚楼,基本保持原有格局。

(2)体量形式:建筑为木质结构,有2层2开间。

(3)建筑色彩:覆瓦为青黑色,木结构部分黄色,经时长褪色为黑色。

(4)屋顶形式:倾斜,屋顶是人字形状,覆瓦。
大型单个院落:

(1)厅堂:位于建筑中间,数量1间。

(2)卧室:厅堂两侧,东西向,数量2间。

(3)厨房:厅堂后面,有一间。

(4)厕所:房屋外另有厕所。